长安9款车型官降,噱头还是搅局?| 新闻热评

本文介绍的车型

对于长安27日宣布的官降,有调侃者说长安的决策层估计是忘了这个周六是工作日,让本来应该低调处理的官降变成了“广泛关注”。然而大家细心想一想,如此统一的旗下9款车型同步官降,以及官降后“快速响应”的各类文章的出现,这是长安真心低调吗?相反,这更像是长安在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营销。于是乎,对于此次长安官降,各类争议声也随之而来:有说是噱头的,也有说是搅局的,认为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声音也都存在。那么,这事儿到底该怎么看?

500_92762176-f0a7-41ab-b073-31dd4fbeb18c.jpg

143903912.jpg

表面看,背后推手源于长安的产能周期

首先必评菌在这里要否定“噱头说”。虽说长安此次官降有些“刻意高调”,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营销成分,但从官降覆盖的范围和降价幅度来看,它绝不是噱头。范围看,除了CS95这种刚上市的新车以外,几乎覆盖长安旗下全系列。幅度,像CS75这样的热销车型,全系降幅都是1.4万元。这在高配车上可能不显型,但在低配车上可相当扎眼——直接把起价干到7.88万元,一度让不少人“半天没回过味儿来”。即便考虑到之前的终端优惠,不少地方官降后的指导价仍低于之前的终端价。这怎能说还是噱头呢?

长安CS75 (配置|询价)" alt="长安CS75" width="600" border="0" vspace="0" >
长安CS75

至于说到长安为什么要有这个举动,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要销量”,而这背后的推手,则更取决于长安的产品和产能周期。关注资本市场的人都清楚,上市公司“长安汽车”曾在2015年经过一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主要用于“长安汽车城乘用车建设项目”和“长安汽车发动机产能结构调整项目”;其中XX项目总投资XX亿元,建设周期24个月……这些话直译过来就是:长安从2015年开始大规模扩大产能,并会在2年后,也就是今年兑现。产能提升了,自然需要销量的对应。

长安CS35
长安CS35

然后我们再看长安目前主要车型的产品周期。此次官降中最受关注的,是CS75、CS35、逸动这三大热门车款,同时也是绝对降幅最大的车款(除了有点噱头的睿骋尊驰型以外)。这其实也是我们说此次降价“不噱头”的主要原因。这几款车,即便是最新的CS75,上市也有3年以上。CS35和逸动,更是处于即将换代的产品生命周期末期。对于这样的产品,要想迅速提升销量,靠设计、品质、技术等等都已不现实。直接通过调整价格来提升性价比,才是最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相应的,正因为这些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中期或后期,研发成本已有足够摊销,配套成本处于成熟阶段,也具备足够的成本控制能力,进而提供了降价的空间。

深层看:会否将官降潮推向高峰?

这几年,“官降”这个词多数人已不陌生。无论是自主、合资还是进口,早在两三前就已经陆续启动各类的“官降活动”。今年以来,各类官降的新闻也不少。除了同属长安系的CX70和福特翼虎以外,也有非长安系的宝骏560。

长安CX70
长安CX70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潮流和趋势?其实背后的逻辑明眼人都清楚。国内车市仍处于“发展中”。这个阶段与成熟市场最大的区别,在于供需上还没有达到一个真正的平衡。再加上消费者的成熟度和进口税费等其他因素,导致了国内车价和行业毛利率的长期“虚高”。很显然,这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一边,市场需求增长从“陡峭”变得“平稳”,另一边,行业产能在不断扩张,“供需”自然会有一个质变。这个质变将如何体现?很简单——车型价格逐步与成熟市场接轨、甚至低于成熟市场。因此无论你找出再多的理由,车价向下的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官降”,只是这种趋势的一种展现形式。

因此,长安汽车此次“官降”虽然“规模空前”,但其实只能算是整个潮流趋势中的一朵浪花而已。只不过,因为长安此次进行的力度大,产生的影响也会比较大。例如,是否有可能把官降潮推向一个小高峰?

规模效应与行业洗牌效应也应正视,这不只属于长安

供需导致的降价是根源,但降价的基础还是要源于成本——毕竟,赔钱的买卖是没人做的。这些年国内车市的 发展,伴随着整体产能的扩大和行业性规模效应的出现,再加上本来具备优势的国内(人力、物流等)成本,在中国生产的汽车在成本上已经完全可以做到低于成熟汽车市场。换言之,现阶段在中国生产的汽车,售价已经可以低于成熟市场。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里所说的成本,指的是行业成本,并非所有厂商的成本。在整体行业毛利率高的情况下,行业门槛过低,导致“阿猫阿狗”只要整出一辆车样子还凑合都能活得下去。一旦毛利率下降到合理水平,缺乏成本优势的厂商会理所当然地被淘汰(或关门,或被兼并)——几乎所有的成熟市场,也都是这么成长过来的。

在这里一定要走出一个误区,即汽车制造成本,一定不是“粗制滥造”才有低成本。低成本的根源,在于规模效应——单一车型的产销越高,它的成本就越低。这种成本控制的效果要比简单采用劣质部件好得多。也就是说,降价潮之后首先被淘汰的,将会是那些产销量极低的边缘厂商,其次就是那些粗制滥造或者靠纯山寨、价格优势存活的厂商。

看透这一层,我们再回味长安的此次降价,类比一下就应该会有感觉了。例如像CS75这样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和产品印象的产品,现在整体价格体系下沉以后,不光是对之前的同价位产品形成一定的牵引效应,影响更大的其实是对于之前在CS75价格体系之下存活的车型。如果再配合CS75在产能上的突破,并牵引之前的同价位车型“协同官降”,这对于市场上的某些产品确实是会有一定“清洗”效应的。

车云小结:

其实,真正有心的行业人士应该注意到,类似这样的向下绞杀和清洗的效应,在国内汽车行业、尤其是合资领域早就开始了。这两年为什么以韩系为代表的二三线合资品牌日子越来越惨?这与大众通过规模效应不停地通过巨幅优惠将价格下沉,从而挤压日系、美系,并进而挤压到韩系,让韩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价格优势不无关系。再加上韩系在这个过程中未有效进行战略调整,(规模效应不够)拼成本反而已拼不过对手,日子自然也就不好过。类似的情况,像PSA的境遇,也或多或少与此相关。

相对来说,自主圈子里因为缺乏海外比价效应,这样的残酷现实反而要少一些。此番有了长安的高调官降以后,会不会真如很多人预料的那样,带来一次行业性清洗呢?另外,既然长安在自主品牌领域已经有了如此大动作,是否它下一步也会让旗下合资公司也都如法炮制,例如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长安PSA、长安铃木也都来一次“大幅官降”呢?不妨拭目以待吧。

相关标签:
长安

相关车型

网友点评

    二手车

      查看更多二手车
      还有3个信息需要填写哦~
      底价将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您的手机
      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获取底价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关闭
      文章
      相关推荐
      取消
      取消

      海报生成中

      请稍后

      ...

      长按上图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