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央广网北京6月1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日前,深圳市消委会就奥迪Q5车内异味问题向一汽大众发出调查函,就异味的源头是否来自于车内隔音材料等问题进行调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要求一汽大众在10个工作日内,即6月22日前回复,并将根据回复情况开展进一步的监督工作。
事实上,奥迪Q5车内气味较重的问题消费者反馈由来已久,出现问题的车辆制造时间跨度数年,今年初浙江车主就已经发起集体维权。据了解,车内空气质量已经成为近年来汽车消费者投诉的热点,但我国至今仍没有强制执行的车内空气国家标准。
从2012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车内空气质量标准,仅仅是一个推荐性标准,并没有强制执行力。随着这几年车内空气问题频发,环保部在去年1月发布了新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征求稿,如果通过,将强制执行相关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现在这份《指南》依然没有下文。
主车内空气质量监管盲区该如何处理?国内消费者还在热切期盼着一个切实有效的空气质量评估标准的出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一时期,发达国家市场的成熟标准体系或许可以提供借鉴。
首先来看德国。德国是最早关注车内环境污染并颁布相关法规政策的国家。全球华语广播网特约驻德国观察员薛成俊介绍,作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车内污染在德国曾经也屡有消费者投诉。由于开始时没有相关法规,无法达成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为此,德国环保部门会同汽车制造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德国汽车车内环境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细化。
德国暂时没有统一的车内环境规定,而是通过行业标准、材料实用标准以及人员的健康保障标准等,来间接实现车内环保。比如一些有害、有毒的物质不仅是在汽车制造中,在很多其他领域,如建筑、家具生产中的也禁止使用,但新车特别是在阳光下暴晒的汽车难免会产生异味,空调以及过滤不及时更换,会造成车内空气污染。虽然对车内环境不像对尾气排放有强制规定,但德国人普通非常注意汽车的内外保养。德国人“爱车如子”,各种各样的清洁器具和用品一应俱全,如果不愿意自己动手,可以去车行或专门的机构进行清洁护理。德国关注长时间驾车的健康问题,着眼于减少汽车的驾驶里程,尽量少待在汽车里面,德国环保人士的理念是减少汽车使用,保护环境少开汽车,为人为己有利健康。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曾出现过多起因车内空气污染伤人致死事件。因此,美国把室内和车内污染作为人类健康的五大危害之一。美国环保局要求汽车制造企业所使用的材料必须要预先申报,经环保部门鉴定后才能使用。
据全球华语广播网特约美国观察员尹莎介绍,美国一家环境集团机构发布题为《任何速度都有毒》的检测报告,称车内空气中的有害化合物含量是家具和办公室中的5到10倍,他们采集了11个国际著名汽车品牌的车内灰尘样本,以及挡风玻璃、薄膜样本,经化验分析之后显示车内普遍存在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车内的座椅、地毯、扶手和电线胶皮等都会产生对人有害的化学物质,研究测试发现,新车出厂后的车内有害气体的挥发时间至少需要6个月以上。美国环保局要求汽车制造厂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申报,必须经过环保部门审查,一切保证环境和人体危害程度达到最低点后才能使用。申报者一旦违反规定,将负担巨额罚款,还要召回产品清理污染,主要负责人甚至会被判刑。
最后来看日本,全球华语广播网特约日本观察员黄学清介绍,早在十几年前,日本机动车协会发布了《小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治理指南》,近几年又对具体检测方法进行了完善,同时车内净化剂的开发也不断跟进,深受有车一族的欢迎。日本汽车工业会以行业自律的方式,要求2007年以后出售的新车,要降低车内空气中的化学物质浓度,要求轿车内的空气要与住宅内一样清洁、舒适。在2012年国际标准被制定以后,日本汽车工业会还号召零件生产厂家、材料厂家共同合作,减少产品中的有害物质。
在车内净化剂方面,日本也不断的开发出各种产品,非常注重减少二次污染,虽然有些产品可以减少车内的甲醛,但是在其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其他有害化学物质,日本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无添加剂的天然材料制成的净化剂;车内负离子净化剂、光触媒处理等先进的净化方式在日本也非常普及,价格不高,比如光触媒处理的效果可以持续3到5年,价格只有400到1000元人民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