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自驾进藏,是无数车迷的国内终极自驾梦想。说到进藏座驾之选,想必“普拉多”、“兰德酷路泽”这些车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如果我说我要开着一辆1.5升自吸的前驱SUV进藏,我想你一定觉得我是疯了,或者是我不懂车不懂进藏之路的险恶。好吧,大部分人都这么说,而我,是那少部分人中的少部分人,我不光想,还要真的开这样的车进藏。你说,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能完成吗?
废话不多说,先来聊聊我这次进藏的伴侣——名爵ZS。说到名爵ZS,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长得很帅的“互联网SUV”,这样酷酷的英伦IT男,跟进藏的那些“糙男”们似乎不在一个世界里。
我们这次自驾进藏的座驾是名爵ZS,一款地地道道的城市SUV,1.5升自吸发动机配上4AT变速箱,以及前置前驱的驱动形式,乍看上去的确和进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此外,为了检验ZS原厂车的实力,我们也并未给它换上抓地性能更好的AT胎,而是原厂配备的轮胎。
前驱车本来就不是越野的料,驾驶它越野只能仰仗更高的底盘离地间隙以及抗造的悬挂系统,在悬挂系统本身没有明显优势的前提下,经过加强的悬挂材料以及较高的底盘离地间隙,能够保证ZS在经过崎岖道路时的可靠性。
也许你要说了,过个小水坑,走个砂石路有什么困难的?川藏线上那么多轿车来来往往,不都没事吗?当然!如果我们不走点真正的越野路段,恐怕连我们自己都没法交代。比如雨后的泥地,踩一脚都会沾得满鞋的烂泥,这种路别说前驱车,就是四驱车,没个限滑差速锁走起来也相当费劲。那前驱的名爵ZS,会不会因此倒下呢?
还有一个特性是被很多的忽视的,那就是车身刚度。“诶?车身刚度不是和碰撞的安全性有关吗?怎么和越野也扯上了?”,就知道你会这么问,可是我这还真不是瞎扯。大家都知道,越野路况下车身的晃动十分频繁,每次晃动都会带来不小的应力,也是对车身抗拉力和抗扭力的一次次考验。如果车身刚度不够,车架有可能在越野的过程中发生变形,轻则发出异响,重则给车架本身带来损坏,进而给全车的安全性带来重大影响。
这里要普及一个概念,就是“阿特金森循环”。什么是阿特金森循环呢?1882年,英国工程师James Atkinson(詹姆斯·阿特金森)在使用奥托循环内燃机的基础上,通过一套复杂的连杆机构,使得发动机的压缩行程大于膨胀行程,这种巧妙的设计,不仅改善了发动机的进气效率,也使得发动机的膨胀比高于压缩比,有效地提高了发动机效率。而通过拉高发动机转速,来获取更大的扭矩输出,也是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的特点。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要保持住较高的转速,从而来保持持续的动力输出。
采用了EPS电子转向助力系统的名爵ZS,还提供了3种转向手感设定:轻盈、标准、沉稳。驾驶者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转向手感,也就是轻或重的转向力矩,由此而带来舒适的转向力度,令驾驶者在驾驶时获得更精准的转向。
总而言之,此次我们驾驶的ZS虽然搭载的只是一款1.5升自然吸气发动机,匹配的是一款4速手自一体变速箱,驱动形式为前置前轮驱动。光看这套动力总成,好像就和我们印象中的进藏没什么关系了。而实际上,除了名爵带给我们最深的印象——转向精准以外,就是它比较均衡的性能了。动力虽然不够强,但是进藏路上面对各种坎坷却一点都不含糊。虽然在高原上动力性能有所下滑,但是将转速保持在4000rpm左右,便能获得不错的加速性能,整体驾驶感受也还算令人满意,变速箱响应也比较积极,能够满足我们大部分的驾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