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本文是雅斯顿原创分享文章
撰文 ✎ 车干
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激情四射的争斗故事在汽车圈内可谓不绝于耳,远有“帕萨特 (配置|询价)命名”、大众车型进口权之争,近有“上汽奥迪”的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动因,不外乎就是关于利益的孰多孰少。
而对于“钱”的故事,我相信你一定有兴趣想知道。
上汽大众的由来
话说远在改革开放刚萌芽的1978年,政府提出需要引进一批机电产品装配线来发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当中就包括了一条轿车装配线。而大众高层听闻此消息以后,马上在同年与中国政府开展接触工作。
但即便如此,由于对当时的中国经济环境持悲观看法,抱着尝试想法的大众在谈判事宜上并没有采取积极态度。所以双方在中间来来回回折腾了不少,直到1984年才正式签订下合资合同。
而当时的合资对象,便是上汽集团的前身——上海汽车拖拉机联营公司。双方在1985年3月21日,正式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其时在中方和大众的谈判中,中方要求合作生产的轿车是外方最新款的、能作为公务车和出租车使用的中级车,因而有了后来在1982年上市的B级轿车桑塔纳。而该车型的国产化不仅仅是对大众和上海大众两家企业之间产生了重要意义,对整个中国来讲更是开辟了轿车工业的新纪元。
桑塔纳之后在国内市场上的走红故事已是人尽皆知,直至今时今日依旧是市场热销产品。不过那时候的大众其实对桑塔纳的销量并没有信心,因此把销售任务全部推给了中方。于是上汽集团便成立上海汽车工业销售公司,全权负责销售上海大众的车型产品。
眼见桑塔纳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火爆的现象,眼红的大众按捺不住要与开展上海大众利益分配的谈判,最终双方在2000年正式成立了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来共同售卖车型。
在公司股权分配上,上汽集团持股50%,大众中国持股30%,上海大众持股20%。当中可以发现,上汽大众和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是两个独立的公司,当时还是处在产销分离的状态,直至2003年上汽大众销售公司最终并入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才整合了生产和销售功能。
而到了2015年12月,上海大众正式更名为上汽大众,才终于使“上海大众”的名称成为了历史。
此外,在股权比例中还可以看到的是大众中国在销售公司中的持股比例是明显偏低的,这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后来的一汽大众上。而为了补偿大众公司的损失,上汽和一汽在发动机和零部件等合资企业上作出了让步,让大众中国持股60%。
一汽大众的出世
说完了上汽大众的由头,也该轮到了一汽大众。大众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多品牌策略,并且希望能够在中国建立多个生产点,以争取更大的市场。因而前有在1985年与上汽成立公司,后有在1988年与一汽集团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向一汽集团转让“奥迪”的整车技术与人员培训和部分模具。而紧接着,在1991年,一汽大众公司正式成立了。
当时从政府部门的考虑是,一方面要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希望引进不同的合作者以此来加强相互的竞争。不过应该谁也没有想到是,两家大众合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居然在后来会出现越演越烈的现象。
而在一汽大众的股份比例中,中方占了60%,大众则占了40%。其实大众原本的设想是,除了自己占有40%以外,希望中方其中的10%是由台湾资本来承接。因为大众当时已经和台湾建立了相当好的商用车合作关系,而且对它自身而言,那时候在人才派遣上也不容易,因而希望由中国人管理回中国人这样子。不过最后因为政治原因,这方案并没有实施下来。
至此,两大巨头的已经完成了登场。接下来就应该轮到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之间的“敌中有我,我中有敌了”。
不止眼前的苟且
自从一汽大众成立以后,其与上汽大众的矛盾时有发生,大众汽车集团常常要在它们之间进行平衡。有见及此,大众中国公司于1999年正式成立,而其成立的最大目的就在于梳理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和瓜葛,减少两者的摩擦。
在大众中国的牵线下,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都有了大众集团所设置的定位。其中一汽大众会更加强调原汁原味的德国车特色,更多地保留大众汽车的技术基因。而上海大众则定位亚洲车,让产品走本地化路线。
不过话虽如此,由于历史因素和实际的利害关系,即使实施了定位策略下来,也还是会引起两者之间的纷争。而最著名莫过于是“帕萨特之争”。
1999年,上海大众引入了帕萨特B5,其后随着车型在国内的热销,帮助了大众撑起了在中高级轿车的一面大旗。可惜到了2004年前后,上海大众原来的当家产品桑塔纳在同级市场的份额由1999年的67%跌到了10%,同期大众集团在华的运营接连出现了亏损情况并且还失掉了国内销售额第一的位置。而相比起那时候蒸蒸日上的一汽大众来讲,销量成绩下滑的上海大众难免成为了众矢之的。
因此,一方面由于大众集团对上海大众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需要兼顾到利益平衡的情况,因而大众于2005年咬紧牙关、顶着两者的压力宣布把全新的帕萨特B6交由一汽大众来生产。但这样的做法就难免让上海大众落入了尴尬的地步,原来的帕萨特车型没有了换代产品,这还咋整?
在上海大众的据理力争下,一汽大众不得不将帕萨特B6更名为迈腾。而作为补偿,大众此后把“斯柯达”的生产权交给了上海大众。
帕萨特事件只是当中争斗的案例之一,之后的高尔夫等等车型依旧还是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而更甚的是,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一直以来价格战层出不穷,只要此方一降价,彼方就随之跟进,没完没了的争斗严重伤害了大众的品牌度。
直到在上文提到的2004年,迫于当时中国车市和大众销量的低迷,两者才在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联手实施起降价活动来。此后双方在降价活动上逐渐达成共识,努力加强沟通来缓解对峙格局。以2005年上海大众“飓风行动”的大幅降价为例,一汽大众并没有采取跟进措施。而到了次年3月一汽大众实施降价,在活动前即与上海大众进行了沟通。
另外从2005年开始,大众集团多次以集团形式参加国内汽车展,摆脱了以往各自参展的局面,可见大众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整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在整合这一步迈得最宽的,当属2005年所实施的“奥林匹克计划”。
2005年1月27日,大众击败现代成功获得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权。同时为了提振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大众与两大合作方提出为其3年的“奥林匹克计划”,以重组在华的业务。
在这个计划的整合部分,主要是要实施合资企业的共同采购,动力总成等部件生产进行跨企业合作,以及重组所有销售组织等。而到了2007年,大众的整体成本降低了30%,零部件的80%国产化率和90%产能利用率的目标也提前1年得到了实现。并且到了2008年,大众在中国实现了100万辆轿车销售目标的新纪录,总计达102万台。有了如此的成绩以后,历时三年的奥林匹克计划可谓完美完成了。
当然,大众在整合过程中也不是完全能够如此顺利的。大众集团从2011年7月起开始启动的整合集团进口车业务的事宜,但进展一直不顺利。当中大众中国在2012年曾有过大刀阔斧的改革,重新任命了8个高管岗位,其中5个就涉及大众汽车进口车业务。
而在2013的时候,大众中国与上海大众达成合作协议,授权上海大众销售部分大众进口车。不过两年后,大众进口车经销商便联名上书大众中国销售有限公司,要求取消对上海大众销售进口车的授权,并提出补贴、返利等要求。一时间惹来了众多非议。
不过事情最终还是以上海大众的让步结束,上海大众获夏朗的独家经营权,同时不再销售包括途锐、甲壳虫、尚酷、迈特威等在内的大众进口车型,而进口大众经销商在消化完库存后将不再销售夏朗。
以上的故事还只是少数,不过从中看到,虽然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多年来一直各自为政,并产生了众多纷纷扰扰,但毫无疑问还是帮助了大众在华拓展市场份额和赢得江湖地位。而通过翻看当中的种种往事,三者之间的利益瓜葛少不了更加成为了众人的谈资。如今上汽奥迪的事件还在发酵,故事还能一直谱写下去。
About Astoncar
爱车,更多一点
雅斯顿 | 以消费者的目光探讨汽车,分享更多原创真实的汽车观点
Contact us
gao@astoncar.com
雅斯顿原创分享文章,版权授权请邮件联系我们吧:)
(来源:雅斯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