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2018年1月26日,一辆丹霞橙色的柯珞克 (配置|询价)驶下生产线,上汽大众迎来第1800万辆汽车下线,成为国内首家累计产量突破18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
上汽大众近来可谓捷报频频,看看过去几年来上汽大众取得了多少历史性的成绩:
这“1800万辆”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没有一个相应的生产规模,上汽大众不可能为我国近1800万汽车用户提供到他们想要的产品,从1983年第一辆桑塔纳组装成功,到1998年完成首个100万辆汽车的生产,他们经历了15年的时间,如今上汽大众更已达到一年两次百万辆级的产能突破。在这一切辉煌的成绩背后,支撑起上汽大众年销量“200万+”新常态的,是他们极具前瞻性的产能合理布局。
上汽大众以上海安亭为基础,先后在南京、仪征、宁波、乌鲁木齐、长沙建立工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12月,上汽大众宁波分公司二期也正式建成投产。上汽大众正是这样以点及面,不仅有效实现了长三角地区产能联动,更同时涵盖中西部地区,合理地布局产能,这无疑就为企业产销的突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规模化的产能基础上,就有了上汽大众2017年全年销售206.3万辆,位列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第一,在“200万+”规模上实现高位再增长的喜人成绩。
当然,能获得近1800万用户的共同信赖,一味只“求量”显然是不能实现的,在“求质”方面上汽大众也做得足够出色。如在《2017中国汽车保值率报告》的一到五年保值率排名中,途观在细分市场中均位列首位,同时Polo、朗逸 (配置|询价)、帕萨特、途安等车型的保值率也名列前三;用户满意度方面,2017年中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测评(CACSI)中,上汽大众也获得了七项冠军,整体用户满意度高居市场前列。
而上汽大众产品能获得如此高的市场评价,是因为他们在产能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更注重每一辆下线产品的质量。上汽大众建立了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产品策略、新品开发、生产制造、质量保证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用“人话”翻译一下,就是从设计之初,到生产、销售的全过程,都保证了出色的品质。
每一个产品的出色完成,被市场所高度认可,自然离不开生产工厂的高标准。上汽大众的各工厂均严格遵循着大众汽车集团和国家的各项质量标准来建设,而且在建设之初就预先考虑到了未来的产能扩张,即使日后产能需求变得更多,也依然能让每一款产品都能保证出色的品质。人们常说“不打没准备的仗”,而上汽大众则为“这场仗”在各据点都做足了充分准备,“战绩”如此漂亮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面向未来,上汽大众在坚持德系工艺品质的同时,已经开始朝着数字化研发与生产方向发展了。目前,上汽大众组建了“虚拟产品开发团队”,以数字虚拟化辅助传统汽车研发。以我们常见的外观为例,新车车身设计的数字化率就可达100%,通过数字建模创建虚拟车身,借助计算机大数据实现运动分析模拟、风洞模拟计算、乘员保护模拟计算等领先的分析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开发效率。
在得到产品品质与产能保证之后,上汽大众又继续顺应市场需求,通过研发、制造、营销等推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各款产品,在产品布局方面达到日渐完善的目标。
如1983年开始推出的桑塔纳,满足了国人对车最基本的诉求;2008年专为中国市场而来的朗逸,则极大地满足了本土化的消费需求;2009年11月正式销售的途观,在进口版车型基础上增加轴距,继而成就SUV销量上的一个佳话。
每一个时代,上汽大众都总能设计生产制造出一款极具代表性的车型,满足了潮流的发展与需求。而当下的全新途观L (配置|询价)、途昂、柯迪亚克、柯珞克等的生产上市,也是上汽大众在不断完善SUV市场布局的积极信号。
相信聪明的你已经看出了上汽大众成功的“秘诀”,他们就是这样设计、制定、生产消费者所需的本土化产品,从而获得广泛青睐,而后在产能布局方面及时跟上销量节奏,并不断建设工厂,开疆扩土;另一方面,继续研发本土所需的新产品,从而形成市场与产能的良好循环,实现正向积极增长。
领跑每一次百万级产量增长,成为首家累计产量突破18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上汽大众用实力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这家车企的认识。
按照这一百万辆的效率推算,到2018年底,上汽大众有望实现产量突破2000万的里程碑式的成绩。对于目前仍处于发展期的中国汽车市场而言,又将是一个历史性事件。
“1800万辆”的喜人成绩绝不是无故降临到上汽大众头上,在这串耀眼的数字背后,展现的是他们强大的效益规模、高超的实力体系以及市场和产能的正向增长之势。同时,上汽大众也在新能源、移动互联也有了相应的布局,他们无疑已经朝着更伟大的目标在不断前行。
(来源:有车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