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2015年的最后一次旅行,与冰雪结缘,初识鄂伦春,收获良多,有极寒、有美景、有欢笑、有温暖、有感动。。。从零上20°+的南国,穿越至零下30°+的内蒙古,温差50°+的时空变幻带来的既是一次身体考验,更是一次心灵洗涤。第一次来到严冬里的北国,第一次接触这种极寒的天气,鄂伦春,满足了我这个南方孩子对冰封世界的所有幻想、所有期待,行程中遇见的一切都是美好而难忘的。
从广州乘机飞北京,与朋友们会合,次日清早乘机飞哈尔冰再转至加格达奇。几经辗转抵达鄂伦春已是当日下午,我们匆匆休整,午饭后正式开启探秘鄂伦春的“冷艳”之旅。
室外零下30°+气温里的世界,天地苍茫,目之所及,银装素裹,美丽冻人。
白昼短暂,时间才刚过响午,太阳就已西沉。一抹斜阳,透过山体,穿过树梢,照进心灵深处。。。此刻,天气虽冷,心却是热的。
置身嘎仙洞,伴着温暖的夕阳,聆听来自拓跋鲜卑远古的声音。。。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为这一眼冷艳。
夕阳映红天,白桦林深处静谧无声。
我们曾流连于银色的月光,漫步茫茫雪原密境。。。
炊烟、铁路。。。阿里河镇的傍晚静悄悄。
幽蓝天际,明月高悬,此刻良辰,一切静美。
傍晚时分,阿里河镇处处美若图画,冷冷的调子,颜值和逼格都极高。
我心中的世界竟是如此遥远,不知不觉中已离家千万里。
孙师傅,三十多年如一日固守在阿里河镇的火车道班,为火车和行人的安全保驾护航。
风雪夜归人。
次日清早七点半,冒着近零下40°的低温爬上小镇附近的一座小山包欣赏雪乡日出,日出前的一刻,眼下的冰天雪地渐渐苏醒。
我是为你而来,不在乎穿越绵绵山脉。多少次这样的画面出现在梦中。
沐浴在晨光中的村庄,白雪皑皑,炊烟袅袅,犹如一幅幅如梦如幻的天然油彩画。
偶尔在镜子里面,旧时光和我相遇,那片远远的天空,炉火映红的暖冬。
一辆火车呼啸而过,打破了村庄周围的宁静,也像在宣告着美好一天的开始。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我们来鄂伦春的次日,正好遇上鄂伦春冰雪伊萨仁开幕。“伊萨仁”,鄂伦春语中有“集会”、“聚会”之意,是鄂伦春人冬季集会娱乐狂欢的意思。
第二日清早早起,我们冒着近零下40°的低温爬上小镇附近的一座小山包欣赏雪乡日出,拍摄完美丽冻人的雪乡日出美景后我们折返酒店匆匆用完早餐,来到位于阿里河镇西山脚下嘎仙湖的鄂伦春冰雪伊萨仁开幕现场,早上九点这里已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当地鄂伦春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相约来此载歌载舞,笑迎八方宾朋欢聚,体验冰天雪地里的狂欢。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山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首平铺直白的当地小调,不仅唱出了鄂伦春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是我对这个民族的最初印象。鄂伦春族自称为“山岭上的人”,也有“使用驯鹿的人”之意。他们大都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地区的大兴安岭山林地带,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有鄂伦春族8659人),鄂伦春族原以狩猎为生,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特色。
鄂伦春人威武健壮、身手敏捷、精骑善射,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世代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狩猎为生。直到50年代初期,鄂伦春人走出山林,修房定居,由“四海为家”游走的狩猎生活逐渐转向定居游猎的生活。
而在后来的1996年,国家实行全面禁猎,鄂伦春人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渐渐转向农耕或和其他的劳动方式。如今,当地的鄂伦春旗进一步确立“生态立旗”发展定位,以“旅游活旗”为突破点,打造独具魅力的北疆亮丽风景线。
鄂伦春冰雪伊萨仁,就是当地政府打造冬季旅游的主要品牌活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到鄂伦春人家来看雪玩雪体验雪”,内容有冬季马拉松大赛、本布利大赛(鄂伦春民间足球赛)、“穿林海跨雪原”徒步活动、“冬·美鄂伦春”摄影交流活动,参观民俗展、冰雕雪雕作品,观看民族歌舞表演、民族竞技比赛,体验雪地自行车、雪橇、雪上冲浪、冰爬犁、滑冰、冰上碰碰车等多种冰上雪上娱乐活动,时间一直会持续到3月开春后。
“跨林海、穿雪原”鄂伦春猎手马队巡游表演。
开幕式上,人们在雪地里载歌载舞,欢快喜乐。此外,还有鄂伦春民俗技艺展、各类休闲雪上冰上娱乐项目,既可体验冰雪之乐,又可品味鄂伦春民族文化。
盛装出席的当地群众。
和善的鄂伦春大娘,很愉快地站着给我拍一张,但直面镜头还有点害羞。
呵气成雾。
祭祀的舞者都是彪悍的汉子。
点火仪式前的祭祀舞蹈。
载歌载舞,祈愿生活安康,来年有好收成。
点火仪式,由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
不一小会儿,篝火便熊熊燃起。
冰火两重天。
零下30多°,站在熊熊的篝火旁烤着特别舒服。
蓝天下,雪地里,一声礼炮腾空,盛放出七彩的烟雾,鄂伦春人的冬季狂欢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