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车靠谱么》外传——化身车内气味评价员

前不久新浪汽车联合天津中汽中心推出的《这车靠谱么》原创测评节目第三期已经上线,相信各位在观看了我们对目前的“第一网红”车型所进行的VOC测试后,都对我国车内空气检测的现状有了一定了解。在之前的节目里我们为大家详尽介绍了VOC测试的背景和结果,不过更多的是以旁观者,或者说监督者的身份跟进了整场VOC测试。这一次,我们又来到了天津中汽中心,身份却有所转变,成了测试的参与者,化身为气味评价员,从能够被我们感知到的气味角度为大家解读车内空气检测。

前情回顾

>>>>《这车靠谱么》第三期-车内VOC检测<<<<

没有看过之前节目的朋友不用担心,这里我们再为大家回顾一下VOC的相关基础知识:VOC的全称叫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臭名昭著的甲醛就是VOC的一种。车主经常遇到的新车异味、老车发臭,这些现象的罪魁祸首基本都是VOC。VOC种类很多,按其化学结构,可以分为:烷类、芳烃类、 烯类、 卤烃类、 酯类、 醛类、 酮类及其他等。在汽车领域,VOC狭义上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8类物质。简称五苯三醛。

近些年,国家正在一步步将VOC从推荐指标转变为国标,加强对汽车厂商的监管。VOC能100%彻底避免吗?答案是很难。汽车内饰采用各种有机材料制作,比如塑料中控台、结合处的各种胶水、隔音棉、化纤织物、皮革制品等等,这些材料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VOC。而汽车本身又是一个狭小的密闭空间,因此需要对VOC有非常严格的控制,才不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因此,我国的VOC测试是非常可观且严格的。而今天我们主要为大家讲的就是VOC中的气味评价部分。

气味评测的起源

最早的气味评价主要应用于环境领域,当时的名称并不叫做气味评价,而是“恶臭”评价。

废水排污
废水排污

顾名思义,主要针对于排污情况所产生的臭味进行一定形式的评测,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以及用车要求的日益提高,气味评测就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家装的验收和车内空气质量的评测。

车内异味的来源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有机化学,我是新来的化学老师小奇,下面上课。

《这车靠谱么》外传——化身车内气味评价员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开到第238页,请从下面分辨出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类型。

《这车靠谱么》外传——化身车内气味评价员

跟大家开个玩笑,这里也并不是要给大家讲课,只是接下来要说的与有机化学有一定关系,大家简单一听即可,不明白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不是我们今天评价的重点。

车内异味泛指可能使消费者产生抱怨的气味综合,车内异味的来源多种多样:比如车企为满足消费者对车内饰美观舒适的需求以及汽车节能轻量化需求,在内饰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非金属材料,比如聚丙烯,聚氨酯,PVC,真皮,TPV,橡胶,ABS,织物等。这些内饰由于本身材料的特性及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各种添加剂、助剂等,在消费者后期用车的过程中,会持续释放一些具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导致车内产生异味。

这些异味成分主要为一些芳香类,胺类,氮硫类,醛酮类,酸脂类,不饱和脂肪烃类萜类等,其中如部分烯烃会有瓦斯的味道;醛酮类会有刺激性或者水果香味;氮硫类会有令人厌恶的臭味或腐烂气味;酸脂类,萜类,芳香类等也会产生较大气味。

车内异味的危害

2013年车内空气质量与发展国际峰会中已经明确: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继装饰装修和家具污染、室内环境中PM2.5污染之后,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第三大市内环境污染问题。

气味污染物强烈地刺激人们的嗅觉器官,轻者给人以不愉快感,重者使人呼吸困难、恶心呕吐、流泪,甚至中毒,对于婴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的危害更甚。

车内气味评价的困难

车内气味污染属于感官污染,在评价、溯源、治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困难。

1、管控方面,车内气味评价目前并无强制措施,大多数来自于消费者进行投诉后主机厂进行相对应的控。

2、国内乘用车市场车系较多,各主机厂所采用的测试评价标准不一致。

3、评价员的个体差异对评价结果影响很大。

4、车内气味物质种类繁多,不同气味物质混合后相互作用,难以溯源。

5、在气味物质去除90%后,嗅觉感觉只会减少50%,而在消除一种气味后,被其掩盖的其他气味又回表现出来,难以完全治理。

成为一名车内气味评价员需具备的素质

既然机器可以完成的内容,为何还要人为参与呢?没错,上文也说了评价员的个体差异会对评价结果造成很大影响,但即便如此,人工嗅辨也是非常有存在必要的。

嗅觉无法像视觉和听觉材料那样可以被记录,随时随地可出来进行评测,并且无法直观对气味进行描述,在这部分美国试验及材料协会将气味分为了甜味、辣味、烟味和腐臭味,这些描述尤其常见于品酒与食品行业,也就是俗称的风味,下面我们有请两组气味大神登场。

中华小当家
中华小当家
食戟之灵
食戟之灵

说到风味,你可能还想到了↓↓↓

风味人间
风味人间

Emmmmm有些扯远了让我们回归正题,虽然我们人类的嗅觉跟犬类等动物相比还相差甚远,但却比目前的机器更加敏感,且比味觉高1万倍。也就是说动画《食戟之灵》中拥有“神之舌”的薙切绘里奈,她的嗅觉之灵敏可见一斑。

这里可能并非像大家所想,只要拥有灵敏的嗅觉即可胜任气味评价员,相反,嗅觉过于灵敏反而会对气味评价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因此,一名合格的气味评价员的嗅觉既不能过于灵敏,也不能过于迟钝,而且考核也是必备的。要成为一名气味评价员需要五个步骤

1、理论知识培训

对气味及嗅觉基础知识及评价相关原理进行学习。

2、嗅觉能力测试

亚洲测试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五选二”嗅条法,即选取β-苯乙醇、异戊酸、甲基环戊酮、γ-十一碳(烷)酸内酯、β-甲基吲哚五种物质的气味进行测试,每种物质嗅闻5次,其中有2次为有气味,3次无气味,被测人员需要能够精准判断共计25次嗅闻有无气味。

3、气味强度培训

需要分辨从去离子水-纯正丁醇中设置的六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气味

4、气味识别培训

需要分辨出聚丙烯塑料(PP)、聚氨酯发泡(PU)、聚氯乙烯人造革(PVC)、真皮四种材料的气味。

5、综合考核

理论知识考核+嗅觉能力考核,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气味强度和识别考核共有三次机会,必须全部答对才算通过。获得证书后也需要进行定期考核,通过后才能继续保有气味评价员资格。

现行国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谈兵了这么多,也该实战一下了,再此之前纤维大家介绍一下对于车内气味评价我国的现行标准:目前主要的车内空气质量测试方法包括:中国HJ/T400及《GB/T27630-2011》、欧洲《ISO 12219-1》和日本JAMA 测试方法等。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我国国标在现行车空气质量测试标准里面相对较为严苛。

将我国标准《GB/T 27630-2011》与韩国 KRO 国家标准相对比可知:我国标准中关门封闭时间达到16 小时,远长于韩国标准中的2小时(VOC 浓度会随着密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日本的JAMA则是自主行动计划,为企业的目标,不具有任何约束作用。

各国车内空气质量管控标准比较
各国车内空气质量管控标准比较

欧洲的ISO标准仅提供测试方法,不规定不同测试模式下的限值,而我国的标准中不仅规定测试方法,也规定了八项物质的限值。

我的鼻子达标了吗
气味评价培训体验
气味评价培训体验
五选二嗅条法测试
五选二嗅条法测试

首先体验的就是气味评价员考核中的五选二嗅条法,由于时间原因,上文提及的25次嗅辨,我只做了其中的15次,成功答对了14次,错误了一次,看似成绩优秀,实际上我们之前也提到了,在真正的测评中,如果错误1次即为失败,所以非常不幸,在这第一关中就挂了科。

气味类型辨别测试
气味类型辨别测试

之后进行的是气味类型的辨别,由于我们非专业人员,测试同样进行了简化,只进行了2种气味的辨别,对于一向自诩鼻子很灵的我来说,当然不允许再挂科一次,这一次成功辨别出了真皮和塑料的气味。

气味强度辨别测试
气味强度辨别测试

接下来的气味强度测试中,将6种强度简化为了2种,由于对比强烈,因此在这里本人也成功过关,在与工程师进行交流过后,我自认为最多只能排列三种不同强度的气味,超过3种估计挂科是一定的。

实际样品演示
样品嗅闻
样品嗅闻

在实际样品演示中,我们近身体验了PP样品、轮胎裁剪样品、沥青阻尼垫的不同气味,并且进行了座椅等零部件的嗅辨。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单一样品的嗅闻体验中我发现,它们的气味从来没有在我们平时使用的车辆上出现过,难道我们平时驾驶的车辆已经对车内气味管控到如此严格的地步了?实则非也,只是因为平时我们所闻到的气味都是由多种气味混合而成的,而本次嗅闻的样本气味都经过了严格的预处理,因此保证了其气味仅由单一部件产生,因此我们一行人才会对此感觉到如此陌生

气相色谱/嗅觉测试联用仪体验(GC/O)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不要小看眼前的这一套机器,它的价值高达百万元!它的功能就是将气相色谱与嗅觉计相结合,气体组分首先通过气相色谱进行分离,再从嗅觉计出口逐一流出,由评价人员嗅闻加以判断确定物质种类,机器与人工相结合,提高结果的可靠性。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几人在嗅闻样品时全军覆没,无一人闻到了异常气味,看来果然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经过反复训练是不行的。

整车嗅辨
整车嗅闻
整车嗅闻

怎么样,这个车间是不是非常熟悉?没错,这就是我们《这车靠谱么》正传第三期节目中对“第一网红车”进行VOC终极测试的整车舱了。与之前相同的是,我们这次体验的同样的一台新能源车,而不同的是,这是一台美规氢燃料电池车(国内无代表性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这一次我们不做详细的VOC测试,只进行整车的嗅辨,结果嘛也是很好想象的,我们也仅仅是能分辨出车内有淡淡的气味,至于更进一步的气味种类及强度评级,暂时就做不到了。

日常用车贴士

又是理论又是体验,很多小伙伴可能要问了:你说这些有什么用啊!那么,恭喜坚持看到这里的小伙伴,你们要的干货来了,在与专业人士进行沟通后,这里给大家带来了4种去除新车异味的方法:

吸附处理法

活性炭
活性炭

其中对于吸附法主要是通过活性炭类多孔材料对车内气味进行吸附,达到改善车内异味的目的。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吸附材料也是会饱和的,在一段时间的吸附过后一定记得更换新的吸附材料,否则一经饱和的吸附材料中的气味物质又会重新挥发出来,变成新的污染源。

氧化降解处理法

臭氧除异味
臭氧除异味

基于氧化降解,将车内气味成分降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达到改善车内异味的目的,其原理是利用氧化反应来去除甲醛、苯等有害物质。一般4S店所采取的新车除异味服务就属于此类。

气味遮掩法

车用香氛
车用香氛

增加香氛,或者消费者常用的橘子皮,柚子皮等。对车内异味进行遮掩,改善车内气味。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对于人体无害,仅仅是嗅觉上有所感觉的异味,因为该方法并不能去除任何有害物质,属于“欺骗鼻子”的行为,并且由于香氛质量参差不齐,有可能导致仪表玻璃起雾并且在夏季暴晒时有爆炸隐患,需要谨慎而行

高温加速散发法

通过高温、开门开窗等促进车内气味加速散发,达到改善车内异味的目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买完新车晒一周”。这种方法只能解决车内材料本身无质量问题的情况,如果本身用料存在问题,那么无论晒多久都是不会有成效的。

关于自购空气检测仪器

目前市面上有较多卖手持式车内空气质量检测仪器的商家,声称几百块、甚至几十块钱就能让你知晓车内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而实际上,从专业角度来看,其测试误差是比较大的。

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有一套严谨科学的流程和标准,其对测试人员、试验环境、设备精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有权威说服力的测试应该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来严格执行。而常见的比较流行的手持式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等自测手段(自行购买市面上售卖的手持甲醛检测仪等),受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的影响较大,测试结果与真值相比偏差较大,有可能会误导我们的消费者。

总结

经过这次的学习体验,首先要对在汽车气味评价一线的工作人员们表达敬意,实话说,在进行了短时间的气体嗅闻后,就有不少体验者出现了头晕,反胃的现象,我虽然没有这么大反应,但也明显感觉到了对这些气体的厌恶,何况是进行一轮又一轮评价的评价员们。而人工+仪器的检测方式也保证了VOC测试结果的客观性,反映出了《这车靠谱么》测试结果的客观公正,今后也请大家多多关注后续节目,我们会将为大家带来更全面的测评,下期正传见!

网友点评

    二手车

      查看更多二手车
      还有3个信息需要填写哦~
      底价将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您的手机
      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获取底价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关闭
      文章
      相关推荐
      取消
      取消

      海报生成中

      请稍后

      ...

      长按上图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