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被我们“挑刺儿”的是大众途昂,因为它的设计师真的是不太走心,但是这一期我们找的是一辆大家公认的高颜值自主品牌轿车-
中华H3。
提到中华汽车的外观设计,我个人一直抱着比较欣赏的态度。2002年中华的第一辆中型轿车—中华2.0(后期改名“尊驰”)和2006年中华的第一辆紧凑级轿车—骏捷都是依靠高颜值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要知道这两辆车都是出自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之手。毫无疑问,中华对待外观设计一直是认真的,相比那些靠“借鉴”混饭吃的自主品牌更值得欣赏。
上图这位意大利籍设计师曾就职意大利宾尼法瑞纳设计公司,先后参与设计了法拉利,玛莎拉蒂,阿尔法罗密欧等车型的外形设计。
权威的设计师并不能打消我们对审美的质疑,我们对中华H3的外观设计还是有一些看法的。
相信很多汽车爱好者都听过一个词,叫“设计整体感”。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做整体感呢?
我们可以把一辆车的设计理解为“能量释放的过程”,车头是整车细节最复杂的,也是能量最高的,随着车身侧面进行喷发,到尾部逐渐耗尽,在能量耗尽的一瞬间收尾,让整个车的设计充满能量,形成一个完整的能量体,这种感觉就是汽车设计的一体感。
如果很难理解这种感觉的话,我们不妨来看看彩绘的宝马M3。车身上的颜色不是乱涂出来的,从车头宝马“双肾”处一股能量爆发,喷发出各种颜色的颜料,颜料顺畅的滑过车身侧面,并呈发散状,到车尾我们看到了所有颜料柱的截面,好像是把喷发的颜料一刀截断。
“聚能环”-顾名思义,就是聚集能量的环形物体,比如奥迪的“大嘴”就是奥迪的聚能环,奥迪前脸的能量源就来自六边形进气格栅,其余线条向车身侧面以及车顶发散,如同能量的释放。
现代新款索纳塔的宝瓶型进气格栅也起到了“聚能环”的作用,车身所有线条都从进气格栅周围喷洒而出。
当然,我们不能狭义的把“聚能环”看作是进气格栅。宝马1系三厢的“聚能环”就不是进气格栅,而是由下包围和车灯等线条勾勒出来六边形。
“聚能环”存在的意义是让汽车的前脸张弛有度,既有如同凝聚在一起的肌肉一样的力量感,也有像发散的光影一样的流畅感。
看过几个案例之后我们来看看中华H3的设计,它前脸的线条以飘逸为主,这样设计,前脸和侧面的衔接感肯定没问题,但是“聚能环”尺寸太小,好像并不能驾驭这么多聚集的线条。
我们发现宝马1系三厢的前脸造型和中华H3比较相近,我们认为在中华H3前脸营造出一个梯形“聚能环”之后前脸造型会好看不少。
中华H3的侧面采用了前低后高的设计,同时营造出驾驶舱后移的视觉效果。
这样设计的后果就是尾部真的很厚,所以设计师特意将尾灯位置设计的比较高。同时尾部扩散器的面积也随之变大。这样设计虽然可以弥补一些尾部过厚的感觉,但是还是比较牵强。
经过对中华H3尾部造型的分析,我们归纳了它的主要设计特点-尾部厚度大,尾灯高度高,尾部形成密闭平面,扩散器面积过大。根据分析,我们绘制了“改进版”的中华H3......
前脸方面,把下包围形状调整为梯形,恰好和进气格栅形状拼接。取消掉大灯底部那一道笔直笔直的线条,个人觉得柔和的前脸来这么一道子不咋协调。不如把它往下移到雾灯处,增加雾灯区域的刻画。
尾部方面,将尾灯和保险杠之间的封闭空间左右打通,形成悬浮效果。尾灯下部反光板改为纵置,减小尾部的厚重感。扩散器轮廓用线条描绘,但是黑色面积减小。尾灯上边缘的轮廓线略有调整。尾箱结束部分的“鸭尾”宽度减小,高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