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近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公布了第二批17个车用儿童安全座椅及安全带的评价结果。该批17个产品全部通过网购方式由京东网和天猫网的官方旗舰店或授权经销店购得,覆盖12个国内品牌,5个进口品牌,涉及婴儿用、幼儿用、学童用等多个组别。
从评价结果来看,多数产品评价结果为“一般”和“不推荐”,只有两款产品获得“优”和“良”,分别是:Ganen/感恩GE-SISOFIX幼儿用和WELLDON/惠尔顿BS07-TT车辆安全带学童用。评价为“良”以上的产品占比11.2%,即市场上100个儿童安全座椅,大约有90个在出现碰撞情况下是不够安全的。
由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2008年0-14岁年龄区间的儿童交通死亡人数122571人,占道路交通事故中儿童死亡人数的十分之一;交通事故伤害是5-14岁年龄儿童交通事故的第二杀手。无独有偶,据《中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状况研究报告》2015中指出,2013年有3994名儿童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7955名儿童受伤,死亡占比接近十分之一;道路交通伤害是0-17岁儿童伤害致死的第二位原因。而据《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2015》全球仅有53个国家(代表12亿人口)具有基于年龄、身高或体重的儿童约束装置法律,并对坐于前座的儿童年龄或身高作了限制,其中又只有22个国家将其儿童约束装置法律执行情况评定为“良好”(10分制打8分或更高)。从分布情况看,对儿童约束装置法律要求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中南美洲等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要求次之,中国属于未制定相关强制法律法规标准国家之一。
儿童约束装置能使碰撞后婴儿死亡的可能性降低近90%,幼儿死亡的可能性降低54%至80%。为减少儿童交通事故伤亡,部分国家立法强制车辆必须配备儿童安全座椅,但因高昂的儿童座椅费用及儿童座椅的方便性、安全性等方面,取得的效果不佳;未立法国家也重点研究儿童安全座椅,但国内外多数国家多年努力,依然没有得到改观。儿童碰撞安全领域便成为了政府大力投入、汽车科研人员重点研究、消费者十分关注的持续研究对象。车界微视认为,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购买费用,也不在于使用意识,更不在于其方便程度,而在于儿童约束系统本身的有效性。
对于一个小小儿童约束装置问题,国内外各方多年以来重点关注,怎么可能至今还未解决?既然成人的约束装置早已解决,儿童约束装置不能借鉴设计?目前研究的现状如何,难真的无计可施吗?即使没有较成熟的车用儿童保护产品,难道连一个有效的方式方法也没有吗?
据儿童生物力学特征及伤害领域研究表明,儿童受伤区域主要在头部、面部、颈部、腹部。当然这些受伤区域也是成人主要受伤区域,但儿童在这些区域受伤占比高于90%。新生儿头部重量占身体总重量的30%,头部尺寸占身高的1/4,而成年人头部重量占6%,头部尺寸占身高的1/7,相比而言,儿童由相对较弱颈部勉强支撑相对较大的头部重量,一旦发生碰撞,头部和面部损伤占比高达75%以上,但儿童头部颅骨的强度是随年龄增长非直线加强的,显然不能用成人的伤害机理来评测;与成人胸部和脊柱相较,儿童肋骨更柔软,对内脏器官的保护有限;此外,儿童组织器官、骨骼、韧带等韧性好,强度和刚度比较低。以筋腱为例,拉伸强度是成年人63%,延展性是成人1.3倍,因此,在巨大的碰撞加速度下,儿童比成人更易伤亡。
目前,儿童乘员碰撞保护研究难点有两个方面:1)缺少碰撞伤害方面的数据。相比成人乘员保护而言,从事故统计和实验获得儿童身体力学数据十分有限。2)儿童身体特性跨度巨大。从0岁新生儿到16岁接近一个成人的身材尺寸,跨度巨大;虽成人乘员身体、年龄跨度也很大,但相对而言,0-14岁儿童身材尺寸、发育过程中的骨骼等生物特性几乎每一年都有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两个方面使得儿童约束碰撞实验缺少相应的数据和模型,致使现价段开发的儿童乘员保护装置使用有效性较差。
虽然产品不够成熟,但保护却是十足必要的。建议相关科究人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采用过保护设计儿童乘员约束装置,减少儿童受重伤或死亡,虽然操作较为麻烦,但相信家长为了儿童的安全是乐意接受的;2)加大计算机事故伤重构工作投入,尽可能的挖掘积累数据,开发儿童假人,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有效性,保护儿童乘员安全。
同时,建议有车有孩一族必须牢记两点:1)未配置儿童安全座椅或安全带的车辆,一定不能让儿童乘坐于汽车前排;2)配置儿童约束装置的车辆,随着孩子的成长,及时更换安全座椅。
老司机带带我,老歌新唱我只服长安CX70
2016的汽车世界 坚定了我们做汽车的心
炮轰长安:黄奇帆与中国汽车第一城二三事
(来源:车界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