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我是一枚普通车迷,喜欢和车子相关的一切东西。总有人问我:有没有考虑过去做一名职业车手?我习惯反问:把爱好变成职业,会不会就失去了最初的乐趣?!这倒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很多职业车手依然说自己乐在其中,当然我们看到的更多的还是因为获得成功而曝光于媒体闪光灯下的成功车手。想要做一名职业赛车手没那么容易,我更享受做一枚“民间车手”。通过日常中我们可以接触的赛道体验项目,去体验职业车手的驾驶状态,并借此提升驾驶技巧,这是我更喜欢的方式。
赛车运动:看起来很爽,其实很煎熬。
如果你玩过竞技卡丁车,你会明白一个道理,赛车运动除了给我们想象中的风驰电掣外,完全没有舒适性可言。我们需要持续承受噪音、高频度的震动颠簸,以及车内高温,这是对体能和耐力的巨大考验。GT3赛事中车内温度会高达65℃,大量排汗对于赛车手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数据表明一名F1车手在起步发车时心跳为190次每分钟,而比赛过程中也要达到160次每分钟,且在结束比赛后的15分钟基本恢复正常律动,这都要求赛车手的身体素质异于常人。如果我们普通人想在这种连续的高强度驾驶中保持更好的状态,需要配合平时的体能训练,跑步、单车、登山、游泳和机械训练,来综合性地提升你的体能。更好的肺活量和更稳定的心率可以让你保持持久的身体状态,更强大的肌肉力量,可以让你在持续的转向和G值压力下保证操作的精准性。
一位职业赛车手,需要在开赛前几天就适应当地的时差和气候,调整作息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而在平时的生活中,需要保持系统性的体能训练,并根据赛事的强度不同,作出调整。在每次完成比赛后,车手会因为大量出汗和脱水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赛后补充水分非常重要,同时还要注意保暖。在今年的F1西班牙站中,汉密尔顿为了挽回颓势,极度轻量化整车重量,全程没有带水完成比赛(通常F1赛车中可带两个储水袋),汉密尔顿表示自己当时的状况就像在走钢丝,所有的体能数据都游走于极限状态,在最后获得冠军时连站上赛车庆祝都费劲。赛车运动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想当“车手”怎么办?给你支三招!
想要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车手的激情,不妨试试以下项目。
一、卡丁车。尽量是竞技卡丁车,娱乐卡丁车更多是用来耍酷的,竞技卡丁车才能给你更全面的赛车手体验。你可以选择全副武装,专业的头盔头罩、赛车服、赛车鞋、赛车手套,更进一步的装备可以选择护肋。
竞技卡丁车的马力范围也很大,入门级的可以选择9匹马力的发动机,高阶玩家可以选择50匹马力车型,极速200km/h,可配离合器和序列式变速箱。竞技卡丁车的结构和原理,极其简单。基于车架,装备座椅、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动力系统、排气和轮胎,不提供任何电子辅助,更别想ABS之类的。
车身钢架的细微变形,起到了滤震的作用,同时让车辆更好的附着于地面,不至于过大的弹跳。刹车油门的控制很讲究,和民用车赛道驾驶不同的是,卡丁车的刹车根据热熔胎的抓地力不同,抱死的节点也不同,在直线末端重刹进弯,如果出现抱死,就很容易让车辆失控。
同时,你需要保护火花塞,尤其是在竞技过程中,如果压车或者对手刻意阻挡时,毁掉了火花塞,也就毁掉了你的赛段成绩。如果是没有变速箱的车型,如何保持出弯转速,也需要长期训练。卡丁车没有助力,强大的臂力必不可少,帮助你更精准的入弯,以及长时间练习的耐久性。
二、各品牌的赛道体验。可能喜欢玩车的或者一些高端品牌的车主,或多或少都参加过一些品牌方的赛道体验,在上赛、金港、天马、珠海赛道等F1级别到F3级别大大小小的赛道上。民用车的赛道体验,会舒服百倍。高性能车或者超跑,都有偏日常使用的悬挂设定以及豪华内装,电子系统可以帮你过滤掉很多问题,留给你的是大胆地踩油门,更好的找赛道线,或是拨弄一下拨片来换取更高的转速和更好听的降档补油声。相比卡丁车,民用车体验即便是一天下来,也不会有太累的感觉,而且干干净净的,下车后帅帅的。
如果参加像BBA这类品牌的高阶体验,他们可能会拿出赛车体验作为冠军奖励,类似R8 LMS/AMG GT (配置|询价)3/M235i之类的赛车,如果试乘过这类赛车,你将体会到,长期驾驶赛车,哪怕置身这样的车内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赛车手。当然,除了汽车品牌,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品牌也会组织赛道体验,比如轮胎品牌。
前阵子我参加了米其林竞驰Pilot Sport新品发布的上赛体验,进行了一系列的赛道体验,模拟各种状况了解轮胎的全面性能,同时还有竞品对比环节。你不但可以在一场体验中驾驶各类车型,同时也可以了解轮胎对于车辆综合性能的重要性,如果你也爱玩车的话。
三、赛道日。Track Day近些年越来越多,更多是汽车俱乐部组织的活动。带着自己的车子去赛道上跑圈,可能会多一些风险,也会多一些金钱成本的投入,但可以换来更自由的驾驶体验,也可以让自己的车子物尽其用。任何车都可以下赛道,只要你遵循赛道的规则。
较低成本的选择比如改装一台“超跑”GK5或雨燕,更高级别的选择可以使86/BRZ,上不封顶。不同级别的赛道,适合不同马力的车子,多弯的小赛道车辆的灵活性更重要。F2以上的赛道,大马力才是王道。
非高性能和超跑定位的民用车跑赛道,耐久度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你需要关注油温水温、刹车热衰竭等问题,前者影响性能,后者决定安全。一次高强度的赛道日结束后,诸如刹车油、刹车片、机油等配件油液都需要更换。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部件是轮胎,这是车辆和地面交互的唯一介质,抓地力以及极限直接决定了车辆性能能够以百分之几的状态输出于地面,进而决定你的Best Lap Time。那些抱着一次废掉一套轮胎的玩家除外,更多人还是希望兼顾日常使用,跑完赛道日,我还希望在日常道路上用上一段时间。这种情况下,倒是建议使用相对中性一些高性能胎,比如之前测试的两款米其林新品PS4/PS4S,给我不错的印象。
来自FE赛事的轮胎技术,兼顾赛道和日常需求。
每个赛事都有固定的轮胎品牌,而米其林抓住了一个很有未来汽车科技指向性的比赛,那就是Formula E。这项赛事采用纯电动方程式赛车,赛道都采用日常城市街道,对电动技术和公路轮胎的进化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米其林为Formula E提供了Pilot Sport EV高性能轮胎,而这也正是PS4/PS4S的设计灵感来源。尤其是PS4S,采用双胎面配方设计,外侧采用新型复合弹性体配方强化干地性能;内侧添加功能弹性体配方成就出色湿地抓地力和刹车性能,这款轮胎的定位是80%街道20%赛道,升温后,会呈现出一些半热熔的感觉,轮胎表面的粘附性会提升。此外,PS4S的日常舒适性和静音效果做得很好。
这款PS4S正是PSS的升级产品,而且加入了之前只有Cup2上才有的绒面Logo胎壁设计,具备高颜值属性,算是一款兼顾日常使用和偶尔的赛道日需求的综合性高性能轮胎。更为普及的版本是PS4(PS3升级产品),我记得最小尺寸是205/50ZR16,最大可以到19寸。两款新品都具备瞬时响应技术,胎面的变形降到最低,以获得更好的力矩。高速过弯的侧向抓地力以及湿地制动的抓地力,都有比较高水准的标准。印象比较深的是驾驶装备PS4S的AMG GT S跑赛道,295mm的后胎在弯道时极限非常高,可以感觉到轮胎的形变非常微小,在直线部分即便全扭矩释放,也基本呈现类似四驱车的稳定性。
一下写了那么多,也是够拼的。都是一些我的心得,玩过,爽过,也吃亏过,喜欢玩车改车的各位,任何改动和选择之前切记三思而行,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然后一步到位。等下半年升级了轮毂轮胎,BBS配PS4S,继续赛道日走起了。
(文章来源:小栗Kom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