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文 ▎ 风
这几天网上最热的话题非“专车是否黑车”莫属了。事实上,“上海市交通委称滴滴专车是黑车”的新闻,还是有着以偏概全的嫌疑。
上海市交通委黄晓勇处长在后来接受中央台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只要合法合规,专车服务还是值得肯定的。
其实,“专车是否黑车”的命题,应该拆分成2个子命题来分析。
█ 子命题一:和正规租赁公司规范合作的专车业务算黑车吗?
和正规租赁公司合作的专车业务,理论上并没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者说目前在法规上还是个空白。根据我国立法原则,“法无禁止即可为”。李克强总理在年初也强调过“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目前各地出现的封杀或打击,事实上,有一部分是对政策和法律的解读有误而造成的。
█ 子命题二:挂靠租赁公司的社会车辆,从事专车业务算黑车吗?
在各大专车平台拼抢市场,疯狂补贴的当下,的确存在把私家车“挂靠”在租赁公司从事专车业务的情况。这个问题在各家专车平台都多多少少存在。
一方面,当租赁公司自有司机和车辆数量有限时,就不得不借助社会车辆扩充队伍。另一方面,私家车主也希望借这个平台赚点外快贴补养车开销。两者可谓一拍即合。
从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没有营运资格的私家车,即便挂靠在租赁公司,也无法摘掉其非法营运的帽子。但打车软件公司急于发展司机规模,对租赁公司的这种不规范行为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抱着侥幸的心理期待政策的松动。
那社会车辆挂靠租赁公司从事专车业务,除了没有合法营运资质的名份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呢?让政策制定者们给它一个名份的可能性有多大?那就得从管理部门对其封杀给出的几个理由来逐一分析。
█ 保险和交通事故责任理赔的问题
有些专车平台(如滴滴)对于租赁公司的专车已建立了自己一定的保险赔付体系。如果发生交通事故,会根据责任方不同分别由租赁公司、劳务公司、车辆保险等来赔付。
那么挂靠在这些租赁公司的社会车辆,是否能套用同样的保险赔付体系呢?
其实,只要一切都能规范操作,签订合法协议,保险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毕竟所有加盟专车业务的车辆都是要求审核交强险保单的,比起那些在地铁站揽客的真正黑车来说,在规范和安全方面还是有保障的多。
当然,这些保险责任的划分是否明确告知给了乘客?乘客一旦发生事故是否知道自己到底该找谁理赔?这些细节还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建议这类平台可以效仿某些顺风车平台的做法,和保险公司合作,针对每一单叫车交易都自动提供一份商业意外险,成本不高但却能增加许多保障和安心,更能解除政府部门的担忧。
█ 监管的问题
如上面提到的,专车平台对于加入的车辆(哪怕是社会车辆)都是要求提供审验交强险保单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提供司机身份证、驾驶证、车辆行驶证等相关证明文件,拍照存档,还对车辆新旧程度有一定要求。司机和乘客需要互相评分,平台对评分太低的司机还会有许多强制措施等等。
有了这种种约束,相当于专车平台在代替政府监管机构对私家专车行使着监管职能。这些,是地铁站旁随意揽客、没有任何信息登记的黑车无法比拟的。所以把这类车辆一刀切的归类为黑车也有失公允。
只要政策给它们一个舞台,它们能对缓解交通拥堵、缓解打车难问题、提高私家车闲置率,甚至降低汽车购买需求量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了这些规范的私家专车,谁还会愿意去坐路边随意招手没有任何保障的白宛黑车?
当前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监管措施更加规范化。事实上,还可以联网,将所有专车司机的信息接入政府统一监管平台,包括征信平台和公安身份验证平台,如此一来就可以筛选有诚信问题的司机,提高营运的安全性。
█ 税收的问题
在这个GDP严重依赖税收的国家,动了税收的奶酪是万万不容许的!但是如果上述的政府统一监管平台建立起来,私家专车的运营记录和营收情况将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就算进行一定的征税,也是很容易的。相信私家车主们也是愿意缴纳一定税收来获得合法身份的。当然,前提是可别又给整成出租车公司那么高的分子钱。。。
█ 扰乱客运市场秩序的问题
如果政府不给它们合法的身份,偷偷摸摸的打各种擦边球反而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如果在规范监管的前提下给了合法身份,甚至建立了统一监管平台,那么他们就是这个市场的一份子,在公平的游戏规则下公开竞争,何来扰乱之说?反倒是能倒逼传统的出租车行业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淘汰劣质司机、促进市场经济优胜劣汰。
如果出租车司机还在担心自己的饭碗被互联网的专车抢了,倒不如好好思考一下是否应该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春风,给自己作个职业转型拥抱互联网。
而所谓扰乱市场秩序,说白了不就是触及了行业垄断者的利益么?那些抱着垄断念头的出租车企业,不论你是否愿意正视这一现实,在移动互联网浪潮面前垄断被破除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罢了。君不见垄断那么多年的电信宽带业务前几天也向民间资本开放了么?
所以,各地政策制定者们,与其抱陈守旧,不如与时俱进,与其对法规空白焦头烂额各种封杀,不如主动出击完善法规规范市场。
作为新生事物,总归存在一些不足和风险,但是作为管理部门应该响应李总理的号召,帮助企业减少风险,改进不足,而不是一棒打死。
其实交通运输部官员在上个月记者会上的表态就很与时俱进嘛——“移动互联网预约用车服务对于满足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推动市场资源配置,缓解出行难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于一些新兴业态的监管,我们还没有经验,别上来就一棒子打死,能看到的风险尽可能控制住,但也要给一个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