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你觉得标题耸人听闻?未免天真。
没错,多少数字在告诉你,客单价高、万亿级增量市场、资本利好,汽车后服务市场的每一个单项指标都在用飘红的想象画圈,这吸引着创业者前仆后继。
另有一拨人蠢蠢欲动,投资机构、信息类互联网公司内的汽车事业部相继成立,分羹也好、抢食也罢,先扎进来再说。
可是,回望那些短暂风光后的创业公司,他们真的过得好么?
先来说说投资机构的两级:一种是早早意识到汽车后市场有待环节优化、急需效率革命,在大家纷纷展望2014是元年、2015是整顿年的当口,人已经快了近两年的时间。正是第一波敢投钱的投资机构,唤醒了传统汽车后服务市场的从业者,争先创业。也正是这一波人,遇到了第一个难题:知道水深、知道坑多,但不知道水这么深,坑这么多!
于是,第一波耳熟能详的互联网结合汽车后市场的创业项目,大多面临困窘:第一笔钱的确到账,但都花完了还没想清楚模式的可行性,只在第一轮试错中不断调整方向。问题是,第二笔钱还会来么?
他们背后的投资机构更是纠结:走到这一步,我跟还是不跟?跟了又是无底洞的架势,不跟又不甘心。一位投资人朋友向我大倒苦水,“我自问进来的时间不短,但是没想到,今天我仍旧没想明白,后服务市场的盈利模式何在?”
更具体一点说,相比P2P租赁、C2C二手车等,关于汽车保养、美容、维修等服务形态,始终找不到一个清晰的脉络。大同小异的商业前景,积累大数据后做配件电商,结合汽车金融、保险发力,这些常规的问题和回答始终无法深入:这个领域没有能够被验证的终极模式,没有一个可以被借鉴的同类型参考。
P2P、C2C或许需要市场和时间的滋养,但是互联网模式的终极性确保了这门生意的可行性,要比的就是团队执行力。而汽车保养与维修却始终摸不清道不明,所有创业者和投资人也在赌一个答案。
另一波跟进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或许可以被划分为“盲目乐观”。这批人可能错过了第一波苗头,想抓住后一波热潮。拿着钱找项目,这样的急迫往往换来的不是敏锐,而是盲目。大大小小的活动跑场上,提问交流时的不专业一目了然,创业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可能不是说服投融资,而是又一波汽车口投资新手们的“嗷嗷待哺”。
创业争得是分秒,朝夕可变,不止是后来者的知之甚少,连前辈们都倍感迷茫。一面是早期进驻者们的骑虎难下,一面是新晋资本的热度不断,两种极端透露出的是整个汽车后服务市场的难以捉摸。
的确不缺少关注,但是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越做越像的入口导流,都在说明一个道理:这个市场的模式、商业可期,在现阶段不具备说服力。
那所谓的创业者的乐观就真的只是盲目么?那所有砸出去的钱、放出去的话都是为了什么?这要说回创业本质的“反脆弱性”:只有在不断的论证、推翻、试错中,才能打破原有的机制脆弱,才能有自身建设性的反弹重塑。
而这一切未知也告诉创业者,别管它浪潮在哪,干的就是兴风起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