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9月28日,在2016上海浦东国际汽车展前,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主办的2016上海(浦东)车联网峰会暨中国汽车互联网+创新大典隆重举行,新兴造车势力、养车、汽车金融等领域从业者,走到台前,与大家分享及探讨未来的市场前景。以下是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发言:
李斌: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进行这样一个交流,其实这个车联网的事已经提了很多很多年了,今天这个峰会我也希望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
因为我以前开玩笑说了一句话,我说这个车联网这两年已经实现了,就是人在车上用手机连网,这已经实现了。我们现在讨论的很多东西顶多在淘宝上买一个20块钱的手机支架,手机天生的使用起来就比车机要方便。所以说我们要从更背后的逻辑去看移动互联网对整个汽车行业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一些改变。有一些改变我们已经看到了,而且让我们汽车行业都产生焦虑了。
现在有了优步、滴滴到处讲将来大家不需要买车了,这个确实听着都挺有道理,我们一听都很吃惊。所以很多汽车公司纷纷去搞车分享,搞来搞去就卖那么几百台车。确实移动互联网对整个汽车行业的改变才刚刚开始,在出行出租这个层面上这个改变我们已经看到它的威力了。对于整个汽车产品、汽车产业链的改变它到底会怎么样?
回到出行的那个问题,我觉得大家也不用特别的担心。我先给大家压压惊,有两个数据很有意思,一个是美国湾区的汽车销量,一个数据我们一查就能查到。以前我们想2012年优步在湾区开始普及,现在渗透量已经非常多了,优步在湾区这么普及了,买车的人是不是变少了?很高兴的告诉各位汽车业的同仁,这个没有变少,而是增加了。这个汽车销量从不到26万辆涨到了接近35万辆,这个增长当然也反映了硅谷这几年的生意不错。确实涨的很快,这个和大家的想象是不一样的,觉得汽车销量应该减少,怎么还增加了呢?另外一个是参与摇号的人数不仅没有减少,你说滴滴、优步各种各样的补贴都已经补成这样了也没有浇灭大家的热情。所以你会发现这个大家并没有因为移动出行工具的普及就减少了汽车的购买,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我就一直说,很多时候大家把出行和汽车混淆掉了。
其实出行不等于汽车,而且移动出行工具也根本不是解决像中国这样的道路资源稀缺、道路密度不够这种应用场景。其实滴滴的每一趟载客都产生了至少30%的无效利用,其实它真正的加剧了中国的拥堵。
北京和上海这么多年严控车辆的牌照,居住在北京的市民感受到交通拥堵的痛苦程度肯定不像它的保有量只增长2%。汽车也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如果把汽车还原成一个交通工具,确实现在汽车公司把所有的资产卖掉去买优步的股票就可以了。我们其实拥有汽车是想拥有选择的自由,我可以开,我也可以去坐地铁,我有北京和上海的公交卡、地铁卡,我自己也投资了一个公司叫摩拜单车,我也可以骑自行车,有的时候感觉走路也很好。
实际上汽车和出行之间不是划等号的,汽车行业当然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来自于移动互联网对整个汽车行业的重塑。我一直说要重新定义一个行业必须要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如果你只是把手机当做一个通讯工具,在2007年的诺基亚已经做的非常好了,但是还是被智能手机行业颠覆了。在汽车行业也是这样,我们必须要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手段和移动互联网的思维重新构建汽车的体验,这样我们才能不把自己当成一个出行的工具。
所以我去展望一下移动互联网对四个方面的汽车行业用户的体验。第一个毫无疑问就是无人驾驶,大家都提到很多了。其实很多人的展望角度是不一样的,有人说无人驾驶以后大家可能更不愿意买车了。我的角度是说无人驾驶以后大家更愿意拥有汽车了。大家现在为什么喜欢用滴滴和优步,更多的是解放了你不用开车,分享的是司机。影响无人驾驶的无非就是软件技术和地图的识别能够。另外一个就是这种激光雷达等高性能的感应装置的价格下降,它是一个规模经济。它的交叉点大体上在2020年就会出现,我们的预计2020年在美国就会量产,在中国可能会晚两三年。到2025年我们认为全世界可能有四分之一的车都是具备这个能力的,这是我们要看的一个趋势。
第二个趋势,移动互联网会加快电动汽车的普及,会让电动汽车的使用体验能够超过传统的燃油车。很多人说电动汽车是因为省油钱,其实从来没有人因为省油钱去买电动车,最好的体验是你直接在家里就可以充电了,再也不需要去加油站了。
第三个带来的变化就是对产业的重塑,以前汽车公司都是专注在制造,用户就认为是汪洋大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是零成本的,这样的零成本带来的变化就是将来的产业链,汽车公司会自己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用户交互的这样一个界面,内部管理的界面,反而把制造这件事情也许就可外包了。最后一点,因为汽车和用户之间因为移动互联网产生了更紧密的连接,所以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以外的部分,一个用户买了车以后需要的增值服务,汽车公司就也机会去提供这样的服务。所以我说跟共享经济对对应的是私享体验。
所以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对移动互联网、对汽车行业可能带来的全面的深刻的变化,蔚来汽车目前我们在全球已经有10个研发和分支机构,超过1700名员工,我们未来的使命就是希望通过更好的产品、更好的体验让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上智能的联网的电动汽车。只有更好的体验才能真正的激励这个行业,激励用户,这样蔚蓝的天空就会出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