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连续一周以来,一段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接受媒体采访的视频刷爆微博、朋友圈。视频中曹德旺说花了10亿美元去美国建厂,引发轩然大波,其中他说的“中国实体经济的成本,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国贵”这句话,更是触痛国人的内心,而这些话也一度被解读成“曹德旺要逃离中国市场,把制造业回流美国”。
一时间舆论延续之前“李嘉诚跑了”的思维,猜测曹德旺也要“跑了”。“曹德旺,你给我站住!”、“别让曹德旺跑了!”等言论成为舆论的焦点,更有甚者猜测曹德旺建厂是不是要他要资产投资移民,拿美国的绿卡,甚至将资产转移到国外去?
面对这些言论,曹德旺有些激动,并随即对这些言论一一进行了回应,“我并没有跑,我能跑到哪里去?我跑出去干什么呢?”。不过回归到整件事情的本质上,中国企业有能力到国外投资建厂,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视野,让中国企业、中国制造甚至是中国品牌屹立海外,为何就不让他们“跑”呢?
轩然大波缘何起?
实际上,每年都有很多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根据2014年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2万家以上的企业在海外投资,而当年中国对外投资金额超过1160亿美元,但为什么福耀玻璃曹德旺投资区区10亿美元,就引发了如此的轩然大波?
当然对于这次出现“曹德旺跑了”或者“留住曹德旺”的大讨论,更大程度上是来自“中国实体经济成本贵”的共鸣,也就是本次讨论中所提到的一个核心——“税负过重”问题。有媒体称,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都不到10%,30%—40%的税费负担足可以导致加工业企业处于困境之中,甚至亏损倒闭,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更称之为“死亡税率”。
因此,恰巧有这样一家很有实力的企业,因为说了中国税负和成本高,同时又把厂建设在了国外,所以就得出一个伪结论——中国税收太高,把福耀这样的大企业都逼到国外去了。何不趁这个机会,呼吁减减税,这对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呀!所以舆论引发探讨“留住曹德旺”的言论,或许更多的意图在于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实体经济环境,减轻企业负担上。
其实,对于税负问题,作为不同体制和制度的国家,税收政策自然是不尽相同。作为发展中国家,高税收是普遍现象,因为身为后来者,政府必须投入更多的资源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引导上,去追赶发达国家的水平。不过对于经常出现的企业对高赋税的呐喊,近几年来国家也在做出持续的改变,决策部门持续减税清费,从去年开始又将降成本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着力点之一,也可以看做对企业税负痛感的积极回应。
从另一层面上来看,税负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浪潮放缓之后,重工业的需求饱和,利润率下滑的结果。企业的盈利与否,更大程度在于供求关系,特别是在经济不那么景气的时候,企业面临诸多困难,税费矛盾容易引发。因此税负过重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中国实体经济所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也就关乎到国家和每个人呢的切身利益,引发热议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言论所说“曹德旺投奔美国”的说法引发民众和网友不满,或许也跟近段时间来,中美关系政治局势有关。在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提议对中国商品实施关税,大玩“川蔡通话”不重视一个中国政策,以及指责中国在南海有关海域窃取美国无人潜航机之后……
如此政治背景下,相信大部分的爱国人士已经对美国产生了抵抗情绪,更有可能会影响到对美投资和贸易合作,然而在这样的节骨眼儿上,曹德旺的言论很容易被认为是“中国没有美国好”、“逃离中国跑到美国去”,自然也引发了一股爱国热潮,呐喊着“别让曹德旺跑了!”。而在大洋对岸,福特汽车嫌弃美国成本太高而要逃跑,美国总统特朗普高呼,“别让福特跑了!”希望让制造业回归美国,或许把这两句对喊放在一起来看,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呢?
是走还是留?
中国企业要留在国内,还是要走出国门?想必这样的命题根本就不应该出现。但为什么这次由曹德旺引发的讨论,进而演变到了“让中国企业留下”,和“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的矛盾对峙中呢?
喊出“别让曹德旺跑了”的话,并非没有道理。曹德旺这类企业家,他们去哪里,就把财富带到哪里,他们带去资金,设立工厂,提供劳动和就业保障,这是无法轻易复制最宝贵的资源。一座城市,若有多个曹德旺级别的企业家,这座城市一定不会穷。
当然,“留住曹德旺”更深层次的担忧,不仅仅只在于国内投资减少引发的税收减少的问题,更在于对中国实体经济的隐忧。随着金融也和IT行业的爆发,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振兴美国制造业”,都旨在推动社会资本和研发资源向实体经济快速转移。
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确定明年的重点工作时,将“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列为四项重点工作之一。这应该是近年来比较少见的,一方面说明对实体经济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下中国的实体经济确实令人担忧。
对于李嘉诚的跑路,大家没有太多的担心,房地产泡沫,对实体经济没有好处。然而作为实业大王的福耀就不一样了,曹德旺若是真的跑了,将是对中国实业的一次震动和冲击。虽然福耀仅仅是中国实业“走出去”的一个代表,但在全球各国都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对行业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必须得让曹德旺一类的企业和企业家留在国内。
难道说因为实体经济引发的担忧,就不让企业“走出去”了吗?其实不然,在商言商,资本的天性就是追逐利润,哪里能产生更大的利益,资本就流向哪里。毕竟美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更是几乎不可动摇的全球最大汽车生产、研发市场。作为汽车上游配套产业之一的汽车玻璃制造业,趁当前美国汽车产业“触底反弹”的良机“抢滩登陆”,反映了一名企业家、投资者敏锐的市场眼光和积极进取的雄心,更是在世界范围内考量资源匹配和商业决策所决定的,不存在“要跑”的问题,更不应该因此而受到道德的“绑架”。
对于讨论留还是不留的问题,在曹德旺的这件事上,或许并没有太多的意义,曹德旺并没有跑,65%的福耀玻璃是卖给本土的汽车厂商,这33年来,曹德旺做的公益捐赠累计已达到70亿,被媒体称为“首善”,他也曾把绿卡退还给了美国,称大人物真正有抱负,不能移民。
事实上,对曹德旺更多的目光应该落在中国经济所存在的问题上。商务部对曹德旺评论不予置评,并坦言部分制造业面临困境。人民日报对于曹德旺的言论更刊文说,中国经济容得下企业家讲问题,称曹德旺的访谈,确实从企业家的角度,触及到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
而曹德旺提到的每个问题,都是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怎么改善投资环境,怎么降低企业的负担,怎么来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让更多的商人包括国外商人把根深深地扎在中国,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深刻思考和务实解决。
中国制造需要走出去
如果真要从“中国制造”的角度上去说,中国不仅要这张名片留在国内,更应该让它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如果来自中国的企业和品牌能在国际上占据主流位置,那不仅是经济上的利益,更是国家的荣耀和民族的实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企业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向华为看齐。
作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汽车玻璃制造厂商,福耀集团目前结合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的生产工厂已经走在全球同行业前列。2015年,福耀集团通过研发、生产搭建数字化的链接通道,实现了定制化产品、自动化制造、智能化运营的福耀模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工业4.0范本,被誉为“中国新制造先锋”。而在2015年底福布斯公布的“新制造先锋”榜单中,曹德旺是推选14位中国代表中唯一获评的汽车和零部件行业代表。
2011年,福耀集团投资两亿美金,在俄罗斯卡卢加州建设了第一个海外工厂。福耀的脚步没有停歇,其又开始了新一轮“走出去”新布局。2014年又启动美国项目,在俄亥俄州建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总投资达6亿美金,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美的最大投资。该项目已于今年10月份正式竣工投产。
实际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进行得并不顺利,中国经济贸易促进会副会长王文利曾在2014年这样说道:“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总体来讲并不成功,中国有2万多家企业在海外投资,90%以上是亏损的。”然而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群敢于拓展,敢闯天下的商人,中国经济才有如此的活力。有了他们,世界才对中国商人刮目相看。
正如《汽车公社》杂志的11月刊封面故事写的那样,中国汽车企业迟早要走出去的,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从中获益匪浅,成立了LYNK&CO品牌,打造全球研发、全球制造、全球销售的走出去战略。奇瑞、长城等汽车品牌在“走出去”的道路上磕磕碰碰,仍然没有放弃对海外市场的拓展。
在C40全球峰会上,王传福诚恳地期待“为地球降温1度”的宣言,希望用自己的核心技术去拓展空白市场,并为世界城市的治理提供中国独特的解决方案。万达的王健林,收购了美国的AMC院线,要在文化领域里,改变西方影响中国的现象,把影响中国变为“中国影响”。
种种走出去的案例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进行着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是时代的趋势,也是中国整体实力进步的标志。随着“一路一带”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将有更多的企业踏上走出去的发展道路,中国企业只有到国际市场这片大海里闯荡,才有可能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现在人人学华为,可如果当年华为不做出“走出去”的选择,华为会有今天这样的盛况嘛?
“马云一个就够了,王健林也只能最多有一个,但王传福或者曹德旺可以有一堆!”在曹德旺事件之后,一位知名汽车媒体人如此评价到。的确,如果从中国产业和中国制造的角度来看,让更多的曹德旺在国外投资走向世界,不仅赚了外国人的钱,还输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同时也是中国力量的象征,这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