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轮胎品牌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中外轮胎品牌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国人大多有着“崇洋媚外”的消费偏好,认为国外品牌的产品一定比中国品牌好。而不久前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则让不少人大感意外。

测试结果显示——在安全性上,中国品牌轮胎的表现并不差,甚至在很多方面远超个别国际知名大牌。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由央视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盐城汽车试验场做出的专业测试,其结果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目前,世界轮胎产量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中国,但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统计,中国品牌轮胎企业在国内乘用车轮胎市场所占的份额只有35%,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国外品牌轮胎企业占据。

既然中国品牌轮胎的测试结果可以与国际大牌媲美,那为什么在乘用车轮胎市场所占份额的差距却又如此大相径庭?

配套能力“先天不足”

中国品牌轮胎在乘用车市场配套率较低,是造成这一奇怪现象的关键原因。

轮胎市场分为配套市场和替换市场,二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相比而言,配套市场对轮胎品牌的要求更高,替换市场则更看重性价比。

正常情况下,轮胎企业都会以进入配套市场为目标。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同时也会带来稳定的供货需求,还可以促进其在替换市场的销售。

有数据显示,全球轮胎配套市场与替换市场的销量比例是2:1,中国是3:2,发达国家是3:7。

也就是说,中国轮胎市场销量大部分是在配套市场实现。

据了解,在乘用车原配轮胎中,中国品牌进入的只有整车价格5万元以下的微型车市场,在5万元以上车型基本没有配套。

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跟中国汽车工业“重整车、轻零部件,重商用车、轻乘用车”的历史背景有关,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品牌轮胎在乘用车领域的配套能力“先天不足”。

发力商用胎成“无奈选择”

在“后天发展”方面,中国品牌轮胎企业近十年来经历了快速增长,主要受益于卡客车轮胎、工程机械轮胎等领域。

跟国内很多制造业一样,中国品牌轮胎也是在国内房地产、基础设施高速建设的背景下,依靠低成本、低价挤占市场。

而且,乘用车轮胎配套市场早已形成固有的、以跨国品牌为主导的供应商体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轻易进入。

中国品牌轮胎企业在商用车、工程机械领域发力,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中国品牌太“年轻”

合资企业的原配轮胎,基本上都被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韩泰、锦湖等外资品牌垄断。

尤其在日系和韩系合资企业当中,主要零部件的首选供应商基本都是日资和韩资企业。

日系和韩系零部件供应商也是主要为日资和韩资整车厂商提供配套,双方的合作关系较为封闭。

羸弱的品牌力是中国品牌轮胎难以进入乘用车配套体系的另一重要原因,同时,对替换市场也会有较大的影响。

跟国际大牌相比,中国品牌轮胎企业基本上都比较“年轻”。这就意味着他们对于既有的配套体系而言,都是后来者。

而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配套合作,一般都会经过资质认定、实验测试、现场评审、试用以及小批量到大批量的采购等一系列繁琐的程序,往往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

一旦配套体系建立,整车厂轻易不愿意主动更换供应商,因为转换重构的成本会很高。

显然,作为后来者,中国品牌轮胎企业想要取代国际大牌与乘用车企业建立配套关系,并非易事。(文章来源:auto.gasgoo)

网友点评

    二手车

      查看更多二手车
      还有3个信息需要填写哦~
      底价将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您的手机
      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获取底价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关闭
      文章
      相关推荐
      取消
      取消

      海报生成中

      请稍后

      ...

      长按上图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