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本文转自汽车K线
自主品牌的发展状态,正在逐渐成为国内几大上市车企盈利与否的关键,而这或许同样是哪家车企能代表中国汽车产业的答案所在。
5月中旬,各家上市车企陆续公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在2017第一季度车市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各家上市车企的经营压力也随之加大,这一点在其财报中有明显体现。
整体来看,得益于结构优势,几大汽车集团如广汽集团、北京汽车等利润增长明显,上汽集团在平稳增长中依然保持领先。
产品结构单一、布局不均衡的一汽夏利仍难逃亏损;比亚迪、江淮汽车等重点发展新能源车的企业,受政策影响,业绩出现明显波动。
吉利汽车和东风集团股份截止完稿时还未公布第一季度财报,但从之前各渠道传出的销量数据来看,吉利旗下博越等车型持续热销,或许会给财报带来一个漂亮的数字。
不同车企之间的利润表现差距悬殊,表现最好的上汽集团平均每天盈利近9000万,而表现最差的一汽夏利则每天亏损近870万。
大集团稳中求进,抗风险有“诀窍”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610.7万辆和59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8%和4.6%。增速严重放缓,被认为是20年来“最差的一季度”。
规模最大的上汽集团一季度表现稳健,营收与利润仍遥遥领先。据官方财报,一季度,上汽集团整车销售165.58万辆,同比增长3.00%;营收1962.82亿元,同比增长6.01%;净利润82.61亿元,同比增长4.11%。
北京汽车营业总收入约364.18亿元,同比增长47%;净利润约33.54亿,同比增长88.43%。
虽然北京现代表现不佳,但北京奔驰的出色表现仍使北汽集团保持了整体快速增长。
传祺品牌、广汽菲克、广汽三菱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市场增速放缓,竞争压力加大。大集团依靠“合资+自主”的均衡结构,对冲了市场波动风险,成为“冷市场”的“保温毯”。
增量不增利,下滑因素多样
与之相对,产品结构单一的长城汽车,受到SUV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直接影响。
据官方财报显示,长城汽车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跌18.41%,至19.55亿元。
受到新能源车补贴标准延迟推出和牌照资源减少的影响,比亚迪、江淮等重点发力新能源车的企业,利润下滑明显。
比亚迪一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同比下滑47.6%,至8857辆。销量下滑致使其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28.79%,降至6.06亿元。
此外,比亚迪预期,其2017年上半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将减少20.34%至31.41%之间。进一步折射了新能源车的市场压力。
江淮汽车一季度利润的下滑则不止与新能源车有关,一季度江淮汽车销量为15.7万辆,同比下滑16.79%,传统车型和新能源车销量全线低迷。
江淮乘用车一季度销量为15.68万辆,同比下降16.79%。旗下主力车型瑞风S3不佳的表现成为主要原因。
截止今年四月,江淮乘用车销量已经连续六个月销量下滑。
因此,江淮汽车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36.74亿元,同比跌幅6.47%,净利润为2.73亿元,同比下滑2.19%。
同时,营业成本尤其是销售费用的大幅增加,成了各家上市车企一季度财报中的“抢眼”数字。其中,广汽集团的营业成本暴增59.58%,达到了128亿元,其中销售费用更是增加93.4%,接近翻番。其余各家销售费用也有13%~75%不等的增长。
产品才是关键,“跑赢大盘”有诀窍
从各家上市车企一季度盈利情况来看,结构均衡、产品力强、成本管控有力的企业,在市场出现波动时更能保持稳定增长。
几大上市汽车集团的经营状况表现出了一些共性,其中自主品牌的发展正在成为其盈利的关键。
以广汽集团为例,其一季度财报中最亮眼的是广汽自主品牌传祺,一季度广汽传祺销量达到12.1万辆,同比增长68%,已成为广汽集团新的“利润奶牛”。
值得注意的是,传祺GS8在20万级中大型SUV市场的强势突破,不仅实现了广汽传祺乃至整个自主品牌的向上突破,更为广汽带来了利润的“丰收”。
依靠产品,同样数据出色的还有一汽轿车。第一季度一汽轿车营业收入达70.73亿元,同比大增65.65%;而净利润为1.61亿元,同比大涨138.22%。
这主要得益于旗下一汽马自达产品的表现。一季度,一汽马自达销量逾3万辆,同比增长98.3%。
陷入产品结构调整的长安汽车,一季度财报表现则出现下滑。长安汽车一季度销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但利润同比下降了10.2%,降至24.01亿元。
除长安福特一季度的不良表现外,长安自主品牌新旧产品交替和调整,也对长安汽车的业绩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优秀产品持续开拓市场,依靠多品牌分担市场风险,成为一季度稳健发展企业的“秘诀”。竞争日趋激烈,反应的是市场的快速成熟,随之出现的挤出效应会越发明显。
对于上市车企而言,微增长的大背景,必将对企业品牌力和旗下车型产品力形成严峻考验。
资本市场最终看重的还是品牌与产品实力,《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着重提出要大力培育中国汽车品牌。
刚刚过去不久的中国品牌日期间,各家车企“谁能代表中国汽车”也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
一季度财报如实地反应了“几家欢喜几家愁”。中国汽车品牌之间的分化逐渐明显,接下来的竞争需要车企有更多经得起考验的“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