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新浪汽车讯 2017(第八届)全球汽车论坛于6月7日-6月8日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届论坛以“变革创新与转型升级”为主题,全球汽车业主要厂商,政策制定者、监管者、各个领域的代表、专家们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汽车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力图引发行业从整体战略上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住产业发展的机会。以下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公关总监兼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杨学良讲话实录:
自主品牌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题目比较宏观,比较大。所以我就想聚焦在一个方向上,想通过吉利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吉利推出的高端品牌领克背后的一些思考来讲一讲自主品牌向上这样一个话题。
可以说大家注意到在过去几年当中,领先的中国品牌汽车企业,都在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虽然大家采取的模式和首推车型不太一样,但是这种努力的势头大家都已经看到了。
刚才主持人也提到今年5月10号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品牌日。实际上这让我想起了中国自主品牌走向高端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当然品牌日的指定,说明了政府对中国品牌,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品牌的发展给予了非常强力的支持。
另外一方面,来自于市场和用户的认可,也说明了这一点。从过去两年各个新媒体客户端和大数据公司的调研表明,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里面,有接近70%的用户愿意花钱购买自主品牌的精品车型。这就是人和。
当然另外一方面就是中国的汽车企业经过过去20年的摸爬滚打,尤其在最近这六七年里面,可以说在技术和品质上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讲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领先的产品现在已经丝毫不逊色于合资品牌的产品,甚至在某些部分已经超越了外资品牌的产品。
大家知道,在中国这个汽车市场将近2800万辆,乘用车2000万辆这样一个市场容量里面,大致分了三个区间,豪华车品牌,包括国产和进口的豪华车大概占10%,略微多一点点。中国品牌汽车大概占到45%左右的份额,剩下的就是被外资品牌占有。外资品牌和合资品牌现在是平分秋色,我相信随着刚才讲的三个条件,天时地利人和,自主品牌车企的努力,政府的支持,加上消费者的认可,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一定会不断提升,有可能这个比例在未来十年会超过60%。
吉利的思考是用现在的吉利汽车品牌在中国品牌阵营里面占到一个绝对领先的地位。同时跟二线外资品牌去进行竞争。但是还有45%的市场份额被一线的,或者是强势的外资品牌去占有。这部分的市场区间还是非常大的,如果按照现在的汽车产业发展速度,中国乘用车市场新车销售在未来五年达到每年2500万到3000万的规模也是有可能的。40%作业的份额就是1000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容量。
我们要去占领,怎么占领?当然我们可以去不断努力,去提升现有吉利汽车品牌的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但是我们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就是创造一个全新的品牌叫领克。为什么这样做,大家知道,吉利控股集团在过去10年左右,在跨国并购和资源整合方面做了自己有特色的一些探索。2010年我们收购了北欧豪华品牌沃尔沃汽车公司,收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协同,实现规模效益,能够让沃尔沃的技术帮助吉利去进行提升。但有的同行可能会问,那你现在吉利汽车上面,是不是用到了沃尔沃的技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沃尔沃是吉利的一个老师,我们跟老师学到更多的是理念、做法、体系、流程、管理,而不是具体的拿来某一单项的技术,或者是IP知识产权。因为大家知道,技术是有时效性的,你把三年之前领先的技术拿过来放到现在,可能就不是领先的技术。
并购了之后,我们成立了一个欧洲研发中心,就开发一个基础架构CMA。CMA是由沃尔沃去做技术的引导,沃尔沃会在这上面开发它全新的40系列的产品,这个架构可以确保在未来10年之后,吉利在基础架构和平台上面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支撑。我们接下来会在这个架构上开发包括SUV、轿车等一系列产品,从现在到2020年,五年的时间,有将近10款产品会推向市场。
领克这个品牌可以帮助我们向更高端的市场进军,满足新一代全球年轻消费者更加个性化的需求,我们对这个品牌充满了信心,因为这个品牌是欧洲技术,欧洲设计,全球制造,全球销售。同时,我们希望这个品牌跟吉利,跟沃尔沃的车型,在设计语言、技术特点和品牌体验上有明显的区隔。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命名方式,在汽车设计上面都有非常独到的地方。这是一些设计特色。当然,同时我们还推了自己独特的一些商业模式,使用户拥有完全无忧的购买和用车的体验,包括终身免费质保,终身的免费道路救援以及终身免费的数据流量。
我们相信,凭借在全球范围内去整合资源,拥有领先的基础架构和前沿技术。通过跟沃尔沃的携手,我们一定能够把领克这个全新的品牌逐渐塑造起来,帮助吉利实现高端化的梦想。同时,帮助中国企业的品牌真正走向全球化,因为领克这个车,今年第四季度在中国上市,2019年将同步推向欧美市场。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梦想,也是通过吉利的努力,去做一种探索和尝试。我们知道打造一个品牌的过程一定会非常艰辛,非常充满挑战。所以也希望得到所有同行和媒体朋友们的批评和指正。我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