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 孟为
汽车圈里这两年流传着一个怪现象,那就是特别多的宝马集团副总裁正在逃离慕尼黑,投入到造车新势力的怀抱。
比如,在蔚来汽车的高管阵容中,就有原宝马集团全球副总裁、华晨宝马生产高级副总裁柯汉(Hans Kroeppelt)。
而原华晨宝马沈阳铁西工厂质量副总裁、宝马MINI中央质量副总裁斯蒂芬·沃斯(Steffen Wirth)也在蔚来从事质量管理工作。
比如,2016年3月诞生的拜腾汽车(FMC)更是一家几乎由原宝马集团高管组成的新造车公司。
拜腾汽车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毕福康(Carsten Breitfeld),曾作为宝马集团的工程副总裁,主导了宝马电动跑车i8项目的开发。
出任公司首席运营官的戴雷(DanielKirchert)虽然是从原东风英菲尼迪总经理的职位上转投拜腾,但在加盟东风英菲尼迪前,他的身份是宝马中国副总裁。
拜腾团队中,还有原宝马i8电动车设计师博努特·雅各布(Benoit Jacob),原宝马i-Powertrain部门负责人德克·阿本德洛特(Dirk Abendroth),以及原宝马i系列总设计师、原宝马i系列产品管理经理亨里克·文德斯(Henrik Wenders)。
再比如,2017年,贾跃亭也为FF先后招募了两位原宝马高管。
一位是原宝马集团董事会成员、宝马集团全球首席财务官斯戴芬·克劳泽(Stefan Krause),出任公司全球CFO;另一位是原宝马集团高级副总裁、i系列电动汽车项目负责人乌瑞克·克兰茨(UlrichKranz),他出任FF的首席技术官(CTO)。
虽然,最终三人闹得对簿公堂,但当时两位宝马人才的加入仍然引发了相当的热议和关注。
最近的一则消息来自于刚刚重新梳理定位的宝沃汽车。
原宝马集团副总裁、劳斯莱斯业务总裁菲利普·科恩(Philip Koehn)出任宝沃汽车集团管理董事兼首席技术官(CTO)。
看完这份名单,《汽车商业评论》不禁发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宝马集团出走了如此多的副总裁?它到底有多少副总裁?
在人们的习惯性理解中,副总裁们已经是坐在职场金字塔顶尖的那一小撮人,但是这个称谓在宝马集团内部却有些不一样。
在宝马集团内部,真正站在塔尖的人,无论是主管若干个品牌的高管,还是CFO、CTO,都有另外一个专属称呼:董事会成员。
而如果我们打开领英(Linkedin),以BMW Group、Vice President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再以在职、德国作为高级筛选条件,得出的结果是144人。
从对检索列表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宝马集团内部,通常技术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旗下某一品牌的负责人,都挂有宝马集团高级副总裁或者副总裁的称谓。
事实上,如果再加上其在全球各个区域市场的负责人及核心管理团队,拥有副总裁头衔的人数还要继续上升。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宝马集团的一种文化,用副总裁加身来体现一位员工对集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毕竟,按照宝马集团2017年末公布的全球员工数129932人来计算,这些副总裁们都是千里挑一的人才。
那么,造车新势力为什么又格外青睐宝马的高管和人才呢?
首先,宝马这样的老牌豪华车企本身就是人才济济,注定会成为人才输出的大户。
在汽车业,高管职位的稀缺性以及人往高处走的思想,必然会有很多无法晋升到集团内更高职位的人选择出走,寻求更大的空间或更高职位。
如今,刚刚掌舵大众集团的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英菲尼迪全球CEO罗兰·克鲁格(Roland Kruger)等都曾是宝马集团的高管人员。
当然,有走也会有新的力量加入。
2017年,宝马集团公布其新员工数量增长了4%,新增长主要来源于集团车辆电动化和自主驾驶项目,以及金融和移动出行服务的扩张等。
其次,造车新势力们纷纷以电动车为切入点,而宝马恰恰是豪华车企中最先在这个领域布局尝试的企业。
宝马汽车在2011年发布了全新的子品牌BMW i,它的定位是突破传统汽车理念,专为电动车而生,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出行方案。而i3和i8也随后在这个新品牌上应运而生。
因此,我们在造车新势力中,看到的众多宝马集团高管都与BMW i、i3或i8有着深刻的关联。
最后,应该说这是一个特定时代和机遇所创造的新格局。
如果没有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没有电池技术的突飞猛进、没有共享经济蓬勃发展,也就没有造车新势力的兴起,这些宝马集团的副总裁们很可能会选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安稳退休。
但现在,造车新势力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和诱惑。
以宝马集团为例,BMW i在电动车上的探索和努力,给他们带来了对电芯核心技术的掌握;带来了将电机、传动系统、以及动力电子设备整合化一,实现可扩展的模块化设计,应用于不同平台车型中第五代eDrive技术;以及不再使用的稀土材料的全新电机技术等,这些技术将被很快应用到BMW的主品牌中。
同时,当BMW主品牌的产品全部实现电动化后,BMW i品牌在未来集团的定位也将更多以前瞻技术研究和创新为主,它所打造的产品虽然光鲜亮丽,但也注定了成本高昂和市场小众。
于是,做一款小众的概念车,还是有机会去造一辆可以在全球市场被广泛认可、销售的量产车,甚至创造一个新的品牌,相信在这样的诱惑和抉择面前,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