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每经实习记者 裴健如 每经记者 赵成 每经编辑 段思瑶
日前,一张带有“热烈欢迎格力电器集团领导莅临指导”和长城汽车字眼的图片在网络上被疯传。前两天还互怼得不可开交的“董小姐”和魏建军,怎么在私下开始接触谈合作?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长城汽车方面求证,对方表示:“格力与长城汽车确实正在就合作一事进行接触,但具体的合作事宜尚未确定,目前不便对外公开透露。”
而早在几天前,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央视播出的《对话》栏目中曾炮轰了整个汽车圈,直言“对中国汽车行业不满意”。彼时,第一个站出来回应的,就是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被称作汽车圈“耿直boy”的魏建军,面对董小姐对汽车圈的非议,直接回应:“董明珠应该对汽车心存敬畏。”
前脚隔空diss,后脚洽谈合作。不少网友调侃,董明珠和魏建军这一波操作,正应了那句老话——“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身为格力电器的董事长,董明珠一向以快言快语著称。3月7日,在央视播出的《对话》栏目中,董明珠称“中国汽车的精度不够,没有精准的模具,就做不到那么精致,磨合、配合就有差距,所以中国的汽车有一点粗制滥造,但是成本并没有减多少。”
此话一出便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汽车圈儿的大佬们直呼“扎心”,首先坐不住的就是魏建军。“我并不认可董明珠的观点,我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中国汽车工业的制造水平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魏建军直言不讳地说,“我注意到董明珠前段时间开始要造车了,但她应该对汽车心存敬畏,深入了解整个行业之后再去做判断。”
不仅如此,彼时正身在日内瓦车展的魏建军还隔空喊话董明珠,邀请她“有空去长城转转”。谁能想到,这一次的“不打不相识”,竟然成了格力造访长城、洽谈合作事宜的契机。
其实,在到访长城之前,董明珠的造车之路并不平坦。董明珠曾经立下豪言壮语,称要不惜成本打造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2017年,董明珠砸上全部身家甚至不惜举债豪赌银隆新能源,宣布进入汽车行业,但银隆却变成了“窟窿”,接连曝出裁员、停产、欠债等负面新闻。董明珠也与魏银仓彻底翻脸,对簿公堂。
但是董明珠仍公开宣称,“坚决不后悔与银隆合作,觉得很值得”,并且始终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几十年来,没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而新能源是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见,董小姐在造车方面有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决心和坚持。业内分析认为,董明珠在与银隆新能源的合作上吸取了教训,对于下一个合作对象,董明珠会更加谨慎,而长城汽车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也使董明珠“前脚diss,后脚造访”的行为得到了合理解释。“银隆已然那样了,董明珠正在寻求一个更好的合作伙伴,既然长城抛出了橄榄枝,那董小姐何乐而不为呢?”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一方是电器行业的巨擘,一方是国内汽车行业的龙头,格力与长城的“联姻”,让不少人格外期待:双方能在哪些领域碰撞出火花呢?
“首先可能会是新能源,董明珠对新能源有着很大的激情。”上述汽车分析师告诉记者。
今年两会期间,董明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通过新能源汽车业务,格力打通了平台。与银隆合作后,有更多的汽车企业来找格力合作。这似乎也能为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添加佐证。
再来看长城,虽然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上还不及比亚迪和北汽,但对新能源的研发技术长城已布局多年,并准备在今年发力。根据规划,长城汽车将采用混动+纯电动+氢燃料三种技术路线,打造四个平台与四个品牌,并基于四个平台,分别衍生出多款产品。有观点推测,格力和长城很有可能在当下最热的氢能源领域进行合作。
据了解,长城汽车是中国汽车品牌中唯一的国际氢能委员会成员,并建立起了氢燃料研发中心,打造出氢动力XEV项目平台,并将在新平台上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推出第一款全新氢燃料汽车。
长城汽车副董事长、总裁王凤英更是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重要发展方向,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氢能源的发展提出了多个建议。
“双方还有可能在制造领域展开合作。”上述汽车分析师告诉记者,格力擅长制造技术,而目前长城的生产基地尚未辐射到两广地区,如果能利用当地优势,建造生产基地,对长城的整体布局十分有利。
据记者了解,目前长城汽车已经拥有以及即将建成的生产基地有七个:包括河北保定总部、保定徐水、天津滨海、重庆永川、江苏张家港、山东日照和浙江平湖七大生产基地。今年2月,长城控股集团与泰州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共同合作建设汽车整车项目,这意味着长城汽车的第八工厂正式落户泰州。
另外,长城汽车计划在2025年销售200万辆汽车,其中70万辆将是电池电动汽车。业内分析认为,要顺利实现上述销量目标,需要生产端持续有力的供给,这对长城汽车来说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长城与格力在汽车空调的供应上或许会有合作。
虽然目前格力与长城的合作尚不明朗,但董明珠和魏建军的“口水战”却收获了意外结果。有分析认为,在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之下,跨界企业之间的抱团取暖、携手共进将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