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停车场还有位置。”
“好……”
左打方向盘,车缓缓开进停车场的大门,透过车窗迈克尔·舒马赫卡丁车馆出现在了我和小鹅面前,那一瞬间我们几乎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到了,下车吧。”
“咱们真的到了!”
“嗯……阴天了,好像要下雨,赶紧先进去吧。”
就这样,我和小鹅不远万里,从北京飞法兰克福、转机到柏林、坐火车去科隆,再自驾开车至Kerpen,将原本认为不可能的一个设想变成了现实,仿佛有种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感觉,而且我想说的是,拜访迈克尔·舒马赫卡丁车馆仅是此次“羁绊之旅”的一个开始而已。
先坐4小时火车
结束了在柏林的工作之后,我和小鹅的下一站是科隆,但两座城市一个位于德国的东北部(柏林),另一个则位于德国的西部(科隆),横跨整个德国,在权衡了飞机、火车、自驾三种交通方式后,最终我们还是决定先坐火车到科隆,然后再自驾前往Kerpen,但为此我们要付出起个大早儿加上4个小时火车的代价。
德国是一个高度“自助”和“自觉”的国家,不管你是否买了车票都可以上车,只不过在验票的时候一旦拿不出车票,那你可就完蛋了,因此,每个人都很自觉地提前去自助售票机购票。另外,德国的铁路系统非常发达、成熟,所有线路都是长期固定、清晰明了的,不管你是当地人还是游客,各取所需、十分便捷。
偶遇乱坐座位的拜仁球迷
早上6点50分由柏林前往科隆的火车准点发车,原本我和小鹅的座位是车厢靠右侧的最后一排,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坐在了倒数第二排,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座位被别人占了,而占位置的人是拜仁球迷……
整节车厢里坐满了多特蒙德和拜仁的球迷,因此车厢内的氛围有些诡异。在这里我需要说明下情况,在我和小鹅离开柏林的前一天,在柏林进行了德国足协杯的决赛,决赛双方就是多特蒙德与拜仁。最终在点球大战中,拜仁笑到了最后。所以我一直在想,会不会在车厢里上演足球流氓大战……
可能是这些球迷一夜没睡的原因,发车后没过多久他们也都各自开始补觉。受时差影响,我刚来德国的前两天都醒得很早,原本想利用坐火车的时间睡个回笼觉,但顽固的生物钟根本不答应,所以只能干瞪眼坐着,不像某鹅一路睡……
好在一路上除了进站停车之外也别无他事,准时准点到了科隆,不过就在火车进站前,我跟小鹅同时被眼前一座神奇的建筑所震慑了——科隆大教堂,萦绕的困意也一去不复返。
把车租了
科隆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北威州最大的城市,这点从火车站的游客流量就能看得出来,不过在认识这座城市之前,先得把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搞定——租车。在前往德国之前,小鹅就已经把车提前预约好了, 而且我们预约的租车公司的门店就在科隆火车站内,因此在租车这个环节上并没有耗费太多时间成本就搞定了(只要你提前做好驾照公正,剩余手续基本上就是核实相关信息)。
之后会有工作人员带你去停车场验车、提车。在此友情提示下,如果你对当地的路况不熟悉,可以提前租一个GPS导航,用起来非常便捷,当然手机也应该安装一个Google Map的App,基本上有了这两样东西,去哪儿都不是大问题。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紧邻火车站,那么紧邻到什么程度呢?你需要稍稍走远些,才能看到这座建筑的全貌。科隆大教堂是一座天主教教堂,论规模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始建于1248年,但工程时断时续,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直到我们去的当天,修缮工程仍在进行。
科隆大教堂是免费进入的,慕名而来的游客也绝对不在少数,可但凡来到这里的游客都相当有秩序,按顺序排队进入(教堂的门不大,跟整个建筑相比,甚至可以说有些小),而且进入这扇门后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影响到周围的人。虽说我和小鹅对宗教和建筑学完全不懂,但还是被虔诚的教徒和宏伟的内架结构所感动、震撼。
我跟小鹅去的当天正巧赶上信徒做礼拜(我对宗教真是不懂,如果措辞有误,实在抱歉,还请指正,毫无冒犯之意),信徒们正在唱经,唱经的声音在科隆大教堂内回响,我很难用语言形容此种肃穆、庄严、神圣的感觉,而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亲历这种场景。他们的歌声虽然很轻柔,舒缓,但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信仰的坚定与虔诚 ……
自驾正式开始
来到科隆的目的是去舒马赫卡丁车馆,因此在科隆大教堂短暂停留之后,正式开启为期4天的自驾之旅,首个目的地:Kerpen。
Kerpen距离火车站并不算很远,按照导航提示开就没问题,而且这一路除了等红灯之外,肯本不用停车,当然也不用担心堵车情况的出现,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限速。因为科隆的“马路”非常窄,两边紧挨着便道、建筑物,因此减速慢行非常必要,而且周围的社会车辆也完全按照限速行驶,哪怕前面没有车,也不会贸然超速。
科隆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很“秀气”,并不像想象中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反而给我有一种小镇的感觉,城市是“紧凑的”,建筑是“紧凑的”,马路是“紧凑的”,甚至连环岛都是“紧凑的”。
因为整个城市的人口密度不大,所以在一些岔路口干脆不设置红绿灯,用环岛代替。但环岛“面积”简直小的像在“闹着玩”,负责任地说还不如国内某些驾校里的模拟环岛大呢,可即便如此,当地的驾驶员依然严格遵循着环岛的驾驶原则。
越是远离科隆火车站,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也就越低,视线也越好,就在我还按部就班地听着导航念:“直行、请在环岛的第二个出口驶出……。”的时候,小鹅跟我说了句:“行了,甭看导航了。”原来她已经看到舒马赫卡丁车馆了。
“停车场还有位置。”
“好……”
迈克尔·舒马赫卡丁车馆,我想这是每一个“舒米”车迷都渴望来到的地方,尤其在他发生意外之后,这种迫切的心情就更加强烈。此时说“睹物思人”有些不太吉利,但作为舒马赫的车迷,真的很想抓紧时间、把握住每一次机会,让自己与偶像发生任何有可能的联系。
停车场的面积不大也不小,几乎被前来开卡丁车的客人的车停满。一进门右手边的地方是一个纪念品商店,橱窗里展示了与卡丁车相关的纪念品和装备,只可惜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开门。
舒马赫卡丁车馆拥有室内和室外两条赛道,而我们面前正对着的就是室内馆,进进出出的人真是不少,有像我们一样慕名而来的车迷,也有身着专业装备的“职业玩家”,还有为数不少带着小朋友来体验卡丁车的家长。有一点值得注意,来开卡丁车的小朋友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自带了头盔,一方面是因为馆内的头盔大小不一定完全适合孩子,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他们的家长非常看重这件事情,可能在他们看来,开卡丁车并不是来“玩”的,而是一件值得认真对待的事情。
原本我和小鹅计划各体验各一次室内、室外的赛道,但当我们进入室内馆后,雨就越下越大,大到室外的赛道已经开始积水了,以至于工作人员停售了室外赛道的票,未能完整的体验整个舒马赫卡丁车馆,不得不说是此行的一个遗憾。另外,我们也发现了一个现象,来这里开卡丁车的人看起来都很开心、享受的样子,并不像我跟小鹅背负了复杂的情绪。
进门后右转是卡丁车场的前台,排队购票的人已经排成了大长队(我们抵达Kerpen是当地时间的周中,真没想到“工作日”也会有这么多人),如果你是第一次购票,需要在购票前填写一张表格,类似入会申请,填写完成后会得到一张写有你名字的会员卡,之后再次购票就直接出示会员卡,你的购票记录(应该还有成绩),都会被记录在卡中。
虽然前台的屋子不大,但里面摆放的“硬货”可真是不少,尤其是墙上这辆用钢丝绳吊挂的一级方程式赛车,以及玻璃罩中的这台2000年法拉利049的V10发动机。2000年对于舒马赫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自从1996年转投法拉利之后,德国人就遇到了赛车竞争力不足的麻烦,这中间的四年先后被威廉姆斯和迈凯伦“碾压”,直至2000年和法拉利049的出现,终于扭转了车队的颓势,舒马赫也如愿以偿的代表法拉利拿到了个人第三个世界冠军,并随后上演了五连冠的佳话。
隔着玻璃,看着这台曾经征战沙场、满载荣誉的V10引擎,我耳边仿佛响起了那高亢嘹亮、极具穿透力的轰鸣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尽管表面的我看起来很平静,但内心却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因为这一切都来的那么快。
另外,还有几点需要注意:在首次购票时,需要强制购买面罩,至于是不是具有防火功能,我不能完全确定,但至少可以起到“公共卫生”的作用。毕竟头盔是公共的,如果不戴面罩,汗水肯定会吸附在头盔内,可以想象那会是何种味道。此外,戴着面罩“下赛场”,看起来也更加专业一些。
因为有很多小朋友前来开卡丁车,因此为了确保赛道安全,在前台右侧写了一条注意事项,或者可以说是进场原则,这就是8岁以上的孩子身高必须达到140cm,而12岁以上的孩子身高必须达到155cm,一方面是身材原因会影响到正常驾驶(座椅是可以前后调节的,如果在调整完座椅位置之后,仍觉得脚与踏板的距离较远,还可以放置座椅衬套)。另一方面,也是担心驾驶者的上肢力量不足,尤其是在卡丁车低速,或是高速过弯时,对手臂力量有着很高要求的,开上两节下来,不经常驾驶卡丁车的人肯定会感到手臂酸痛。
前面排队的人着实不少,但这也给了我们仔细参观舒马赫卡丁车馆的时间。走出前台的屋子右转就是“准备区”,在这里,驾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头型选择合适的头盔。在此友情提示,很多朋友在选择头盔时,喜欢佩戴“宽松”的头盔,这其实是不对的,一旦发生意外根本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一定要选择佩戴之后两个颧骨部位的肉“鼓起来”的头盔(只要没有夹太阳穴的感觉就行),而且一定要将头盔的锁扣锁紧,否则在碰撞时,有可能头盔会受惯性影响,脱离头部,这就起不到佩戴头盔应有的作用了。
有一点要说的是,德国人不光个子高,脑袋也真够大的,我平时佩戴的头盔是L号的,但在舒马赫卡丁车馆的头盔中,合适我的只有M号,但其实有一点点偏大,S号又太小,而小鹅就只能佩戴XS的号了。一层除了准备区之外,就是玻璃墙,无限接近赛道,你可以在这里提前感受下赛道氛围,除此之外,一层就没有其他可看的地方了。
一进门的时候,我就发现二层的楼梯了,岂有不上去一探究竟的道理。于是乎顺着旋转楼梯来到了二层。嚯!还真是别有洞天啊,斜对着楼梯的是餐厅(SPORTSBAR),不论是开完卡丁车在这里“补给”的,还是作壁上观边看比赛边聊天的,这个餐厅给予了一个很好的放松、休闲的地方。
餐厅的左手边有一扇门,似乎可以看到赛道,走过去推开门才发现,这里竟然是一片看台!尽管面积有限,但“观众”着实是不少,并且煞有介事一般的像关注真实比赛似的看着赛场内的变化,时常还能听到一些惊愕、惋惜、欢呼的感叹之声,氛围犹如亲临现场。
从看台上的人员构成就能看出,相当一部分是家长带着“不达标”的孩子在看比赛,并且根据场上的变化,十分认真地在跟孩子讲解着什么,而这些孩子的投入程度也超乎我的想象。实话实说,在咱们看来这应该算是一件“玩的”事,但他们却很“专注”的对待,而我也很快被现场的这种气氛所感染。
另一个极端是,我还看到了一些年岁较大的人参与其中。由于我只去过德国这一家卡丁车馆,所以我不敢保证其他的卡丁车馆也会如此这般,但我相信,汽车运动在德国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群众基础”和“参与热情”,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个国家可以诞生出如此之多的顶级车手了。
等了半天终于轮到我们上场了,原本希望用Gopro记录下驾驶卡丁车的全过程,但出于安全考虑,工作人员只允许头盔上架设拍摄装备,不允许在卡丁车上使用吸盘。起初我有些遗憾,但在开完之后我就庆幸没有在卡丁车上安装吸盘,因为……
真颠,真撞,真快
没错,“三真”就是我开完之后的感受。这条室内赛道全长728米,全部弯角加起来超过20个,而每节有20-22辆车同场比赛,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赛道交通有多繁忙了。室内的路面应该是水泥地,看起来比较平整,但在绕过“头盔”后的两个连续右弯的路面非常不平,路面的颠簸直接传递到手臂上,加上这里还是全油门的连续右弯,一节下来手都麻了。
此外,参与者的卡丁车整体水平较高(女孩的水平也很高),几乎每个人都是按照赛车走线去跑,而且听从旗语指挥,如果赛道工作人向前车挥动蓝旗,前车真是会让出赛车走线的,这在国内几乎不可能实现,而且每个人拼得都很投入,因此碰撞在所难免,但真不是国内近似“碰碰车”的那种碰撞。
既然下雨没能跑室外的场地,那么我跟小鹅索性来了两节室内,连续两节下来我倒是还好,小鹅基本上跟比武过后一般,“伤痕累累”。尽管有些恋恋不舍,但我们不得不离开这里了,天色已暗,后面还有100多公里的路和一个神奇的地方等着我们,可以“剧透”的一点是,跟舒马赫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欲知后事如何请继续关注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