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最近社长开了一段时间的BMW i3,感触还是非常多的,考虑到这台车一般的朋友也很少有机会能开到,所以分享一下相关的试驾体会。
i3是当年BMW向新能源迈进时,所打造的两个名片产品的一员。一台是酷炫的超级跑车i8,而另一台则是高级城市代步车型i3.
开上i3的感觉还是很奇妙的,首先是i3的整体比例比较接近单厢车,风挡玻璃非常靠前,这就带来了很长的中控台。虽然够不到最远的地方,但风挡前移的设计感,能给车内带来更加开扬的空间,而与之相反的,便是阿尔法·罗密欧Giulia (配置|询价)了。
风挡前移的好处是降低风阻,i3虽然整体不是一个风阻比较优秀的造型,但也能从下溜的车顶,和略向内收的尾部可以看出,他们还是做了很多的风阻改善的。最终风阻好像是0.30Cd。
相对于风阻,i3在滚动阻力方面优化更加明显,全车使用了碳纤维结构以降低重量,座椅也没有使用任何电子调节机构,无框车门可能也是为了让车更轻一点,而不是为了更潮流 - 毕竟这对一台长得不怎么好看的车来说没有任何加分。
在另一方面,i3与普利司通定制的轮胎也凸显了滚阻方面的优化 - 前后轮的尺寸分别是155/70 R19 和175/60 R19,如此窄的轮胎带来了轮胎接地面积的降低,也降低了滚动阻力。这条轮胎至今依然是由BMW掌握了知识产权,其独特的配方,目前还不能给其他厂家使用。
在空调方面,i3也破天荒地使用了热泵空调,这是今天特斯拉刚刚普及的技术 - 还伴随着巨大的噪音。而i3的热泵空调安静且高效,毫无存在感,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热泵技术。
在内饰设计上,i3也力求凸显出与其他车型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比如无遮挡的仪表盘,两辐方向盘,右侧巨大的换挡单元,浮在空中的中控屏幕,以及下方的储物空间,包括向上弹开的手套箱,还有由木板为主的台面,配合浅色的真皮,展示了一种科技与家居融合的亲和感。
同样在座椅方面,i3也使用了碳纤维骨架,配合适量的真皮,但多数区域还是以布为主 - 相对环保,且重量更轻。其他内饰上也使用了一些环保材料,但很尴尬的是,车辆会因为使用了这些材料,而散发出一种微妙的气味 - 不是传统的BMW气味。
i3开起来的感觉也尤为独特,首先是方向盘的回正力比较弱,这可能是独特的轮胎尺寸造成的。其次是油门踏板是单踏板结构,且不能选择。也就意味着你必须花一点时间来适应这种驾驶方式。在红绿灯前,你经常会因为无法掌握单踏板的减速力,而导致停在距离前车比较远的地方。如果想跟得比较近,就需要补一些油门。频繁的收放油门,会造成车辆俯仰比较严重,对于乘客来讲不是什么好事 - 在特斯拉上我就是这么晕车的。
采用单踏板的原因是在i3推出的时候,结合了动能回收的i-booster制动模块还没有面世,这就让i3不得不使用传统的,无回收的制动系统 - 这也是特斯拉的制动系统目前的样子。
而i3的电池容量太低,我的增程版只有35kWh,在冬天能耗动辄14-15kWh的时候,满电的i3只能跑200km,这还是没有开空调的情况下。开了空调会下降到160km左右。所以,单踏板就成了回收电力的核心配置 - 即便这种驾驶模式非常反人类。
值得一提的是增程器。
增程版i3是很少见的,在后桥的上方,BMW塞进了一台来自台湾光阳的660cc双缸摩托车发动机,在电池容量低于4%的时候,增程器就会开启,到6%的时候会关闭。
而BMW对增程器的定位是“应急使用”,在不到一格油的情况下,前方的油箱我只加入了6升汽油,续航里程在不开空调时可以增加100km,开了空调就剩下70km左右。
由于增程器在车辆后方,电机同时也在后方,导致i3的前后桥轴荷分配不太均匀,为了保证性能,BMW把i3的后桥调的比较硬,有点像1.5T版本的本田雅阁 (配置|询价)。
作为BMW i3的车主,还有一个比较好的优势 – 在北京,可以在大兴机场 & 首都机场T3航站楼预约停车位。停车时间是2元/小时,同时还可以预约慢充桩。对于一些商务人士来说,这项服务还是蛮贴心的。只不过BMW也补贴了很多钱 – 社长在BMW app里停车花费了105元钱,同时免费充了30多度电,但在出口结账的时候,系统显示的费用是570元……
总的来说,i3是个非常有趣的产品。直到今天,世界上也还没出现第二个和i3类似的车型,i3接下来可能也不会有后继车型 - 复杂的技术带来的是高昂的定价,也最终导致了曲高和寡,与大幅折价甩卖。
所以,在i3面世7年后的今天,社长开着一台BMW i3,依然有驾驶着一台“来自未来”的汽车的感觉。只不过一些航电系统会觉得略显落后 - 屏幕不能触摸,这在今天已经很难理解了。
或许那些喜欢通用EV1的人,大概也是一样的感受吧。Back to the Future。
微博关注@爽爽侃车@精分了温爽@早安汽车
本文转自:爽爽侃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