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伴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各大主机厂正在力求用各种各样的黑科技,将智能汽车武装成区别于传统汽车的科技造物。
前沿玩家们在汽车智能化的无限可能中掘金,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与风口。近段时间,一项新技术愈发受到产业关注,它就是电子外后视镜。
实际上,它并不是什么新鲜产物,早在30多年前便已出现电子外后视镜的概念产品,只是因为种种限制,始终无法真正与用户见面。不过,一项新国标的问世,将电子外后视镜推上风口。
7月1日起,《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以下简称新国标)将正式实施。该项新国标增加了摄像机-监视器系统,即电子后视镜的技术要求,这意味着汽车即将可以配备电子外后视镜上路。
什么是电子后视镜?
顾名思义,电子后视镜是指用高清摄像头、数字视觉处理系统、安全系统、液晶显示器等电子设备,取代传统光学后视镜的一种新型后视镜。新版GB15084标准称之为“摄像机-监视器系统(camera-monitor system)”,简称CMS。
电子后视镜主要分为电子内后视镜和电子外后视镜,其中电子内后视镜常被称为流媒体后视镜,电子外后视镜则一般用电子后视镜(CMS)直接指代。下文主要探讨电子外后视镜的相关发展。
汽车后视镜应用到汽车上已有百年历史,它主要用于帮助驾驶员观察车辆后方的交通情况,被称为驾驶员的车外之眼。
传统光学后视镜的视野受到车身结构和角度的限制,车主能看到的画面往往有限。尽管现在的大部分车辆都已经装备了距离传感器和倒车摄像头,但采用固定式光学后视镜,仍然存在一定的视角盲区,而且易受不良天气影响,比如雨天时,普通后视镜镜片容易被雨水打湿,导致成像模糊。因为这些不利影响而导致的交通惨剧时有发生,电子外后视镜的上车或许将改善这一局面。
电子外后视镜主要利用不同的传感器和不同角度的摄像头进行实时影像反馈。
一方面,摄像头的灵活性让驾驶员可以获取更广阔的视野,改变了传统光学后视镜受限于镜面曲率、形状、大小、角度等因素造成的视野限制。另一方面,电子后视镜可以减少不良天气带来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增强图像亮度和对比度来改善夜间视觉效果,同时,后车开启远光时造成的炫目问题也能得到优化。
此外,在外观造型上,也能给予设计师更大的发力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在降低风阻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助益,电子后视镜的体积比较小,整体设计上会更加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同时还能让高速风噪也会进一步降低,这对提升汽车续航里程起到重要的作用。
电子外后视镜的上车,与汽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方面的智能化发展是十分契合的。电子外后视镜并不只是单纯显示车外信息,实际上,作为车舱显示系统的一部分,驾驶者或可以通过控制屏幕来调整图像显示、进行场景切换和侧后视镜显示区域调节等功能。在保障功能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成为打造座舱体验的重要部分。
另外,电子外后视镜与辅助驾驶系统结合,可以集成盲区预警、障碍物提示等功能,从而为用户带来更自如的驾驶体验以及更多安全保护。
产业玩家蓄势待发
基于种种优势,加上新国标的即将实施,国内电子外后视镜的相关产业玩家迎来新机遇,早前的诸多布局即将落地。在4月的上海车展上,就已出现诸多搭载电子外后视镜的概念车型和产品。
就车企而言,2022年12月30日,北京魔方女神版首发亮相,同样采用电子外后视镜,将于法规开放后上市销售,预计新车售价将在15万元左右。今年年初,路特斯宣布旗下ELETRE (配置|询价)在国内提供流媒体外后视镜的选装服务,所有选装路特斯流媒体外后视镜配置的车辆,最早将于新国标实施日(2023年7月1日)开始交付。此外,还有小鹏、埃安等国内车企也传出将推出搭载电子外后视镜的新车型。
其实,电子外后视镜几年前就已经在国外的量产车上得以应用,诸如雷克萨斯ES (配置|询价)300h、奥迪e-tron (配置|询价)和本田 Honda e等车型,主要得益于其所在地区相关法规的先一步实施。
与此同时,电子外后视镜的上车离不开配套的供应链厂商做好前期研发的准备。
电子外后视镜属新兴行业,其供应链体系正在建立当中。盖世汽车将电子外后视镜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产业链上游主要由摄像头、控制器及显示器构成;中游供应商包括传统后视镜企业、摄像头企业和座舱领域tier1企业等多方势力;下游即整车市场。
得益于新国标的问世,电子后视镜相关企业在股票市场同样取得不错的成绩,以6月19日电子后视镜板块为例,光庭信息、秋田微、华阳集团等优势企业涨幅明显,且已保持一段时间。
此前,华阳集团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电子外后视镜产品目前已获得客户定点项目及新势力、合资品牌车企的预研项目。4月上海车展期间,于国内首次亮相的中科创达CMS电子外后视镜解决方案成为展台的一大焦点。
相关研究显示,汽车电子后视镜技术的难点主要来源于车规的高性能CMOS传感器和ISP、摄像头及显示屏,对电子后视镜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更多机遇。
还有一段时间沉淀
新国标的制定实施,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是允许传统后视镜下车,但这不意味传统后视镜马上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用户对于电子产品的顾虑不会立刻消失,盖世汽车也发现不少用户表示忧虑,诸如电子外后视镜影像的清晰度、实时性等方面是否可靠,以及对成本和后续的维保等方面的担忧等。
目前来看,成本高涨是无法避免的一道难关。以路特斯ELETRE为例,其流媒体外后视镜的选装价格为1.6万元,S+车型还可通过选装外饰碳纤维包升级为碳纤维材质流媒体外后视镜。且电子后视镜由于要确保图像实时传输且清晰,对软硬件提出更高的要求,且一旦发生损坏,其维修成本也将远高出传统后视镜。
随着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其价格或将会逐渐下探,好比激光雷达的成本从数万美元级别下探至数百美元级别。有观点认为,电子外后视镜的的摄像头模组与控制器组件与汽车其他部件复用的可能性较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比如将CMS摄像头与ADAS系统摄像头进行复用,或将CMS系统控制器被集成到座舱域/驾驶域中等。
再就是技术可靠性方面,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作为电子设备,系统死机、显示黑屏等电子故障的风险不可避免,相较光学显示,电子外后视镜在性能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此外,乘用车与商用车的CMS方案也各有不同,商用车的CMS系统复杂度更高,盲区更多,显示屏也相对比乘用车的更大。这一点在新国标有具体要求体现,这需要供应商做好不同的解决方案。
对于技术问题,有相关业内人士表示不必太过忧虑。
2016年,欧洲已经允许搭载汽车电子后视镜的车辆上路,日本在2017年对“无镜”汽车发放通行证,电子外后视镜几年前就已经在国外的量产车上得以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践检验。
在中国,也一直在推动相关法规标准的实施。2018年,我国开始相关国家标准修订,并在2020年公布征求意见稿;2022年12月29日,《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正式发布,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虽然相较国外,新国标的问世慢了一点,但是这也意味着其安全性必定通过了多方位的验证。
汽车的智能化趋势不可阻挡,相关的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可靠性也将在实践中实现提升。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成本控制及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等方面的问题。用户接受电子后视镜还需一段时间的转变。
对于电子外后视镜的上车前景,业内普遍还是看好的,其是顺应智能化浪潮的新兴产物,也是汽车科技发展与法规政策发展的实证之一,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驾车体验都将带来良性影响。
新国标的实施,电子后视镜的上市,将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