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炒了一个世纪 ,汽车何时吹上天
汽车商业评论 撰文 / 温 莎编辑 / 张 南设计 / 师玉超
英文Cyberpunk是“控制论、神经机械学”与“朋克”的结合词,中文又称作“赛伯朋克”。
1982 年上映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中,未来城市色彩斑斓的霓虹灯、拥挤破败的生活环境,充满金属质感的现代化机器,海陆空垂直的立体交通,充满着赛博朋克的味道。
当时电影背景是虚构中的2019年11月,如今再翻看这部颇具“神预言”意味的影片,当中的大多数都已经实现了,只是还差飞行汽车。一直以来,飞行汽车都是科幻小说与末日影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无论是四十年前还是今天。
想象一下,工作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堵在环路上,这时你只需要按下按钮就原地起飞,这将是一种爽文式的生活体验。遗憾的是,尽管人类的汽车飞天梦已经出现了上百年,无数前仆后继者想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应用,但革命尚未有人成功。
好在,过去的失败没有阻挡人类的步伐,上世纪的梦想在新世纪有望变成现实。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各地共有超过200多家公司正在开发飞行汽车,小鹏,吉利、广汽、大众、通用、现代、丰田、戴姆勒等一众中外汽车和出行厂商对天空表达出了浓厚的兴趣,波音和空客等老牌飞机制造公司也不甘落后。初创企业更是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过去一年时间,已有五家此类初创公司上市。
当地面交通不堪重负之际,人类面临两个选择,挖隧道入地,插上翅膀上天。前者需要国家机器的运转,后者成为争先入局的市场。
专业机构的预测中,飞行汽车具有广阔前景,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认为,到 2040 年城市空中出租车将变得普遍,届时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在1.4 万亿至 2.9 万亿美元之间。罗兰贝格给出了相似的判断,认为到 2025 年将有 3000 辆飞行汽车投入使用,之后数量将呈指数级增长,到2050年全球将有近10万辆飞行汽车上天。
也并不全是好消息。美国做空机构Wolfpack发布的2021年“第一份”做空报告,针对的就是中国“飞行汽车”企业亿航。原因也令人无力反驳——该领域未有成功先例。
一个世纪以来,飞行汽车一直被吹捧为交通的未来,大量公司声称要破解密码,他们中的一些也收获了阶段性进展,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辆可靠的、有能力量产的飞行汽车偶尔从空中降落,也没有任何一家和飞行汽车相关的企业给出了落地的商业模式。
这就引出了一个讨论了很久很久的问题:飞行汽车到底是不是海市蜃楼?期待中的天空之城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
火热的赛道,拥挤的天空
飞行汽车的历史比我们想象得要古老得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飞行汽车之父”格·寇蒂斯在1917 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名为Autoplane 的机器,这辆车尾部有三层机翼,推进器由发动机驱动车尾的四叶片螺旋桨组成。遗憾的是,这辆带翅膀的汽车只是在路上跳了几下,并没能起飞。
这只是开始。Airphibian于 1946 年问世,其特点是机翼和尾翼可拆卸,看起来更接近飞行汽车的模样了。蒸汽机发明者瓦特的远亲罗伯特·富尔顿驾驶着自己发明的机器上天入地了10万英里,最终因成本太高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不了了之。
三年后,“现代飞行汽车先驱” 莫顿·泰勒设计制造了名为 Aerocar 的飞行汽车,从造型上看更像是一架用于道路的飞机而不是一辆准备上天的汽车,但这是美国境内唯一一辆通过美国联邦航空局(FAA)飞行认证并允许上路的飞行汽车。Aerocar前后共生产了 5 辆,60年前价格为2.5万美元,2012年的一次拍卖会上要价高达125万美元,整整翻了50倍。
尝试从未间断,全球的发明家和未来学家设计过许多版本的飞行汽车,甚至福特汽车也考虑在 1970 年代购买 Aerocar,以此为基础进化自己的商业版本,结果都不了了之。
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会看到很多从未实践过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事实是,大多数尝试从未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要么看上去就不靠谱,要么最终被收藏在博物馆中。
一个世纪之后,努力仍在继续,数百个正在进行的飞行汽车项目正在挤爆天空,进入2022年以来,不少企业发布了关于飞行汽车的最新进展。
大众飞行汽车代号为“VMO”,绰号“飞虎”,已在中国进行了超百位高净值人士的调研,关于飞行汽车的风格、规格和设计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市场。在其最后一次迭代中,全电动和自动化的 eVTOL 最终可以携带四名乘客和行李,完成超过 200 公里的飞行距离。
7月25日,据时代财经报道,广汽集团正在研发飞行汽车。招聘平台上可以看见广汽研究院的招聘岗位包括飞行器地面调度系统开发工程师、飞行器测试工程师、飞行器架构设计责任工程师等,薪资在2至4万元之间。
几乎同一时间,小鹏汇天全新试制试验工厂正式启用。小鹏汇天董事长何小鹏表示,如果顺利,全球第一台量产飞行汽车的试制样车就将在此诞生。目前,小鹏汇天企业员工已超过700人,80%科研力量都放在下一代产品——第六代飞行汽车的研发上,计划在2024年量产,售价不超过100万元。
3月,现代汽车在范伯勒国际航展上展示了与Supernal联合设计的飞行汽车概念客舱,内设5个座位,可打开的座椅控制台与汽车中控台相似,配备充电接口和储物箱,计划于2028年开始在美国商用,随后将在欧盟和英国商用。
缓慢且持续的发展了100年后,飞行汽车终于度过了纸上谈兵的阶段,各家至少拿出看得过去的产品,且给出了不太遥远的未来。
世纪之问:造飞机还是造汽车
“飞行汽车90%的情况下,是开车;10%的情况下,是飞行”。 小鹏汇天董事长何小鹏“盖棺定论”,小鹏汽车目前在做的产品是飞行汽车,但核心仍是汽车。
几乎所有飞行汽车项目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更像汽车还是更像飞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飞行汽车的设计团队从一辆汽车开始设计,然后用螺栓固定在飞行顶部,通过机翼、螺旋桨、尾翼等实现飞行。再后来,技术的飞速发展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发明家们也开始尝试从头起步,在一张白纸上绘制真正属于未来的机器。
与之前相比,最近一波的飞行汽车热集中在开发垂直起降类的飞行汽车,即VTOL,加上电动化的大趋势,变成eVTOL。
2021年上海车展,吉利亮相了联合Volocopter打造的新一代纯电动飞车产品Volo2X。这辆飞行汽车拥有大于车身的旋翼桨叶,内置 9块可更换电池,可为18个旋翼提供动力。两座版VoloCity可承重200公斤,续航里程约为35公里,时速可达每小时110公里。
“我们的机型含此设计极大提高了运行系统的冗余度,即便在一个甚至几个电池或旋翼同时出现故障时,飞车依然可平稳飞行并安全着陆。” Volocopter的公关负责人海伦娜·瑞克告诉汽车商业评论。
还有一款四座VoloConnect,可用于更长距离飞行,带固定机翼、两个推进风扇和6个电动马达和旋翼。按照规划,吉利全球首台垂直起降的飞行汽车将在2025年实现量产。
大众“飞虎”与之类似,翼长11.2米、翼展10.6米,配备8个用于垂直起降的旋翼和两个用于航向水平推进的螺旋桨。其目标是使 eVTOL 能够以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行驶,一次充电的最长飞行时间为60分钟。
7月,小鹏汽车也亮相了最新的旅航者X2,这是一款双人智能电动飞行汽车,旅航机身采用碳纤维结构,空机含电池重量为560公斤,车辆拥有最高35分钟的续航时间,最高飞行高度为1000米,最大飞行速度为130公里/时。
在汽车商业评论看来,眼下的这波飞行汽车产品,本质更像是飞机,汽车属性只是方便其从B点到达C点,完成“最后一公里”的任务。但在不远的未来,一些企业描绘出的蓝图令人期待。
小鹏明确指出飞行汽车是可陆地行驶的汽车,安全的低空飞行器,拥有很低的上手难度。用其官方话术,每个会开普通汽车的人都能驾驭这款飞行汽车,陆行时使用方向盘,飞行时单杆操作,飞控系统会辅助驾驶员执行驾驶意图。
从亮相的第六代飞行汽车的“预告图”中可以看出,小鹏的飞行汽车更像汽车,拥有和汽车一样的车轮。另一则视频显示,汽车 “变身”飞机的关键,是车身两侧可折叠的两个螺旋桨叶。
我们距离梦想还有多远?何小鹏的回答是,这款飞行与汽车的耦合产品,涉及的是一个全新领域,没有任何方案可以借鉴,小鹏汇天也是在 “摸着石头过河”。
上天只是开始,飞行汽车的攻坚战
硅谷创投教父Peter Thiel(彼得·蒂尔)说,“人类需要的是飞行汽车,但更喜欢140个英文字母的创新(指Twitter)。”
他想借此讽刺短视性的行为,但当载人火箭都已经飞上太空的今天,飞行汽车迟迟不露面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事情的难度,改变世界的技术需要时间。
追根溯源,飞行汽车的梦想之所以难以实现,是由先天基因决定的。顾名思义,飞行汽车由飞行和汽车组成。前者要求空气动力学特性,能够在空中支撑自己且持续向前推进;后者则用发动机驱动车轮,需要足够坚固以应对地面的坑洼碰撞。
这就从根本上产生了悖论,飞机上天需要重量轻,汽车则要足够坚固才能保证安全;汽车有四个轮子,重心低,飞机有三个轮子,重心高……这些根本性问题无法通过将螺旋桨和机翼固定在汽车上,或是简单的给飞机安个轮子就轻松解决。
幸运的是,在汽车发展了百年之后,开始了一波轰轰烈烈的轻量化、电动化转型,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为飞行汽车的“上天”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这并不意味着飞行汽车变得容易了。美国宾州大学电化学发动机中心王朝阳团队致力于该领域多年,他指出,飞行汽车的电池需要克服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快速充电、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性等多方面的问题。最具挑战性的是,这些内在需求有时会相互矛盾。好在,当电动车的里程焦虑逐渐消弭,飞行汽车也看到了曙光。
人类传统的出行方式即将被颠覆,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产品只是第一步。一旦汽车真正起飞,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
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告诉汽车商业评论,要实现飞行汽车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不仅要在自动驾驶系统、避障能力、通信与监事、整机安全等技术方面攻坚,在配套政策和相关基础设施方面,也亟待改变和突破。
对飞行汽车而言,起降地点需要承受巨大的噪音、地面足够坚固和开阔,且能提供足够的电力充电……帮助美国政府和公司进行交通规划的HMMH 的高级航空顾问米希尔(Mihir Rimjha)认为, 在城市建筑物顶层和停车场上建立一座“垂直起降场”,是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人们确实也想不到更好的地点了。有报道称,三菱地所和日本航空(JAL)等将于2024年在东京实施“飞行汽车”载人飞行。这是日本首例在户外公共空间实施载人飞行案例,届时将在三菱地所的高层大楼屋顶及郊外停车场设置起降场地。
此外,国家政策的监管并不可少。拉夫堡大学交通安全人为因素教授安德鲁·莫里斯指出:“飞行汽车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监管,否则空中碰撞将永无止境。” 可以设想的解决方式是,由地面交通管制员控制特定的“空中走廊”,其工作方式与传统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方式相同。
再有,驾驶飞行汽车是否需要考取专门的驾照,学驾照的费用和时间成本将是一道门槛。还有环境问题,2019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飞机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约为 5%,到 2050 年可能会增加两倍。真正的飞行汽车还没有问世,就已经有环保主义者对此表示了担忧……
对怀揣飞天梦的人类而言,方法总比困难多。赵德力透露,中国近几年正在进行一系列低空空域管理法规体系以及低空空域改革试点的推行,并大力鼓励、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落实。他相信,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今年3月,我国交通运输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其中明确提到要部署飞行汽车研发,突破飞行器与汽车融合、飞行与地面行驶自由切换等技术。
商业落地艰难,飞行汽车能赚钱吗?
比造车更烧钱的是造飞行汽车。
蔚来创始人李斌曾表示,“新创企业要造车,至少需要200亿元以上的资金准备,否则别想做好。”在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后,何小鹏表示,从1到100,小鹏预计投资超过300亿元。
Wolfpack的做空报告显示,一家公司仅完成飞行汽车生态的研发,就需要投入50亿~100亿美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还要另算。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大多数飞行汽车公司希望最终能获得回报,现在已经到了考虑这一问题的时候。
攻克了工程和技术难题,建造出安静、安全的飞行汽车后,运营和维护成本需要为大众所接受,才能实现商业上的可持续发展。
部分飞行汽车企业瞄准了出行市场。德国空中出租车公司Lilium表示,其车队在2025年将在曼哈顿和肯尼迪国际机场之间运送乘客。从曼哈顿乘坐 Lilium Jet 前往肯尼迪机场费用为 70 美元,与出租车费用基本相同,飞行时间仅为 6 分钟,而在路上需要行驶一个小时。商业运营预计将在2025年上线。
Volocopter表示,将会在未来2-3年内开启国际商业运作。在相同的路线上,Volocopter的收费接近豪华专车,目标用户是希望节省时间或愿意尝试城市内交通新方式的人群。
荷兰的飞行汽车PAL-Liberty已开始产品预订,定价从30万欧元到约 50万欧元不等,这样的价格在欧洲和超豪华汽车属于同一范畴,一辆高配的保时捷 Panamera (配置|询价)的售价是 22.5万欧元。计划中,PAL-Liberty将于 2024 年开始交付,初始产能为每年 100 辆。私人买家之外,目前对其表现出兴趣的行业包括出租车服务、警察和海岸警卫队监视、军队。
最近在眼前的,Samson Switchblade——一种快速、街头合法的三轮车已呼之欲出,这辆车一按按钮就能转换为每小时322公里的飞机,已被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批准为适航,预估价格为 15万美元。目前客户可以提前免费预订,预定者在第一辆车起飞后 45 天可以折抵 2000 美元,已有超过 1600 人在预订名单上。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飞行汽车仍遥不可及,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某些时候,在某些地方,能够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召唤一辆能够上天入地的汽车。
也有例外。当全球大多数探索该领域的企业都更倾向于to B提供空中出行服务,小鹏汇天坚持to C为个人打造飞行汽车产品。
也许这个想法稍显得激进,不过赵德力也进一步解释到,“合理的制造与运行成本才能把飞行汽车带到公众身边,最终形成大量的日常运行”。在他看来,光靠现有概念,市场推动力既不足以打开城市空中交通网络的局面,也不足以大幅推进通用航空的发展。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在没有成功先例和定义的市场中,探索本身就是积极的。在走过了初期阶段后,未来飞行汽车大概率会像汽车一样出现标椎化的部分,从而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这一天也许会比企业宣传的远一些,比人们期待的近一些。
小鹏已经勾勒出了飞行汽车的应用场景,一位成功人士从早晨出门到完成一天的工作和娱乐回到家中,整个出行过程的交通需求都可以用飞行汽车实现,无论是地面驾驶,还是在合适的起降点沿着预先批准的航线飞行,然后或泊车,或继续在地面行驶至最终目的地。
这一天一定会来临。1935年,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老就已经预言了未来,“飞机与汽车结合的产物就要来了,你们别笑,这一定会来的……”
我们已经为此等了一百年,至少不需要再等一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