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近期,以“新科技·新生活”为主题的2023广州车展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汽车市场进入电气化时代,科技创新成为各大车企角逐的焦点,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这一点在本届广州车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小到凝聚态电池、智慧大灯等科技创新产品,竞争席卷各个领域,好不热闹。然而,就在各大车企“卷”得不亦乐乎的背后,汽车科技创新却有些“变味”了。
科技创新对于汽车产业的影响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着重大的变革,数智化转型加速发展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这其中,科技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以及电池电控技术方面,如车规级芯片、高精度传感器、车载操作系统以及固态电池等产品的研发创新,对于解决汽车产业发展中可能遭遇的“卡脖子”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从汽车企业层面来看,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无疑是在汽车产业转型大背景下的生存之本。以部分自主品牌企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同比翻倍增长,超过了140亿元;吉利汽车、理想汽车和长安汽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也都超过了50%。车企之所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一方面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成果来实现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后,可以帮助企业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不断扩大用户基盘。
而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科技创新更直观地体现在产品体验上。不难发现,如今的汽车消费主体更加年轻化,对于汽车产品的需求也变得与以往不同。早几年在购买车辆时更关注车辆三大件的性能,如今随着汽车电动化浪潮兴起,关注点已经转移到车辆的智能化配置水平上,如车机系统够不够智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好不好用等,这些已逐步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关键因素。实际上,这些都是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改变。
“内卷”加剧 科技创新有些跑偏
然而,正因为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种种利好,各大车企纷纷开始加码,力求以差异化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于是乎,近年来,“内卷”成为汽车行业内最热的关键词。从“卷”大屏、多屏,到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等,可以看到,技术变革已经深入到大众消费市场。不过,车企在激烈的“内卷”中推出的创新产品却是鱼龙混杂,其中不乏一些打着创新旗号的“鸡肋”。
一方面,部分创新产品的确引领了行业方向,推动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升了消费者的日常用车体验。比如,智能泊车功能,经过多年迭代升级,如今已经可以实现全过程无须人工介入,车主只需一键便可轻松泊入或泊出车辆。还有车载智能语音交互系统,随着科技创新赋能,如今已经不再是单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是能够做到拟人化交流的行车管家,通过语音交互就可以控制车内绝大部分功能,某种意义上也算是解放了双手。另外,现如今车企间竞争激烈的智能辅助驾驶,也为日常用车带来了方便,从早期的定速巡航、自适应巡航,再到高速NOA、城市NOA,通过不断的创新升级,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部分车企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为了避免出现产品同质化,在创新方向上另辟蹊径,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些新奇的创新产品看上去很“高科技”,也的确达到了吸引眼球的目的,但在消费者实际使用过程中却体验很差,非但没有对日常用车起到帮助,反而平添了不少麻烦,颇有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意味。比如,有的车企将车窗升降按键改为了触控形式,通过前后滑动来升降车窗,不仅无法“盲操作”,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不是很灵敏,常常会出现误操作,引起了不少车主的抱怨。诸如这类的“创新”还有不少,比如将天窗开关改为滑动式,美其名曰可以无级调节,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很“鸡肋”。
“半成品”增多 科技创新暗藏隐患
事实上,还有一类创新产品算是“半成品”。一些车企为了应对“内卷”,推出创新产品或功能的速度不断提升,仓促应用到新车后,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BUG,甚至安全隐患。明显是将首批车主当成小白鼠,发现问题后,再进行优化。这其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就是如今火热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特斯拉经过无人墓地出现人影、理想L8 (配置|询价)行驶中系统提示后方有人追车等奇葩事件就是典型例子。另外还有车辆在前方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突然刹停,无法识别行人或障碍物等问题,前段时间某新势力品牌车型在开启辅助驾驶功能的情况下追尾道路施工车辆便引发了社会舆论关注。
此外,有些车企用HUD和中控屏取代仪表盘也存在争议。这种看似很高级的操作实际上却问题多多。暂且不论其是否实用,安全隐患却是实打实存在的,像HUD和中控屏这种电子产品,一旦行驶过程中出现故障,那么驾驶者对于挡位、车速等行车信息便全然不知了。据车质网数据统计,2022年收到的影音系统故障投诉共计9,688宗,其中超过1/3的故障问题与黑屏、死机有关。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核心原因在于企业推出创新产品前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同时存在针对创新产品的测试周期短、验证方案不完善以及测试环境单一等问题。
科技创新大势所趋 但需正本清源
诚然,现阶段车企在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但对于汽车产业而言,科技创新是大势所趋,也是顺利完成产业转型的关键。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今年三季度召开的202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曾指出,汽车产业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此,对于汽车企业而言,科技创新要有“底线”和“红线”思维,摒弃那些哗众取宠的科技噱头,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推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
1、加强市场调研,洞察消费者核心需求。车企在推出创新产品或功能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洞悉当前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的核心诉求,避免完全按照“工程师思维”来做决策。所谓的“工程师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只关注如何去解决问题。在汽车领域也是如此,如果只单纯从如何开发出新产品的角度去考虑,而忽视为什么要开发这个新产品,往往这种产品不会被消费者所接受。所以对于汽车企业而言,更应该采取“工程师思维”+消费者真实需求的方式去搞科技创新,研发新产品。
2、建立完善、有效的产品验证流程。对于创新产品或功能而言,没有实际体验之前很难预测会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车企在产品上市前做好全方位的验证工作。一方面针对产品的使用场景和极端环境进行充分测试,及时消除BUG,避免产品“带病”上市。同时在产品上市后,车企也应通过收集使用数据和用户反馈,持续优化功能体验,主动发现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评测机构,站在消费者角度针对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验证,确保产品符合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3、避免盲目跟风。对于汽车市场中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功能,车企应谨慎对待,切忌追逐热点,盲目跟风,否则可能就会导致出现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对自身产品的市场表现造成负面影响,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对于产品创新,车企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此为基础强化自主创新,深化产品研发,这样才能打造出真正引领汽车行业发展的创新产品。
4、紧跟国家政策脚步。国家政策引导对于汽车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车企少走弯路。以2023年为例,今年陆续出台的多项国家政策,核心除了促消费外,便是汽车科技创新。今年9月,工信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联合出台《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其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开展车用芯片、固态电池、操作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等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因此,对于车企而言,在科技创新领域要紧跟国家政策的脚步,在政策引导下良性发展。
总结
面对汹涌而来的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大潮,科技创新无疑是车企们决胜的关键,但也应时刻保持警醒,避开“红线”、守住“底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坚持积极、正向的科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