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在工作之余和家人、朋友外出游玩的频次会逐渐增多。随之会带来全年购车的新热潮,而这个时候部分消费者可能会考虑的一个问题,是电动车或者插电式混动车,能不能去越野。
新能源越野车本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业内已经探索好几年了。但是近两年新能源越野SUV很受厂家欢迎,比亚迪带来豹5、哈弗有猛龙,坦克推出500Hi4-T,捷途则有探险者C-DM,近日深蓝汽车也发布了G318 (配置|询价)。
能够被如此众多车企看重的市场会成为一个新的爆发风口吗?搭上了新能源的快车道,硬派SUV就能够扭转现在小众市场的格局吗?
新能源越野风何以兴起?
一提到越野车市场,尤其是硬派越野车,脑海里能浮现的基本都是奔驰G、丰田兰德酷路泽、Jeep牧马人 (配置|询价)、福特F-150 等SUV或者皮卡,这些燃油车时代的经典产物,新能源车还没在我们潜意识里树立起这么一个形象。
燃油车给了硬派SUV和皮卡车比较辉煌的一个时期。但最近几年燃油车市场的硬派SUV是越出越少,也越来越少消费者喜欢这类车型。因为燃油硬派SUV的缺点不少,油耗高,舒适性差,不适应在城市使用,至于所谓的科技配置,也是寥寥无几。
有了新能源的加持,尤其是一套插混系统的加入,可油可电的特性,使得新能源硬派SUV不用担心油耗高,也不用担心无法在城市使用,如此一来,即使你只是单纯地想在城市使用也完全没有问题。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给越野SUV更多可能性,传统燃油越野SUV油耗低、价格高等方面的缺点,新能源越野SUV全都一一改进,于是可以看到新能源越野SUV入门级到豪华车型全价位区级的覆盖,现在10万出头就能选择四驱且配置丰富的越野SUV,于是乎越野SUV这个细分市场的热度被瞬间点燃,新能源越野车的风口已经愈演愈烈。
这就是新能源的魅力,可以说新能源的加入让更多的人愿意去选择这类车型。自驾游、露营热的兴起,让更多消费者都将目光投到了越野车型上。因为相比于普通SUV,越野车型的通过能力明显要强上不少,分时四驱、三把锁、高通过角、ATS全地形系统等硬实力都是独有的优势,面对复杂路况也能有更好的通过性,所以随着用户对越野和户外运动的向往,硬派越野车越来越受欢迎。
而越野车市场,大多数厂商也想要,它们未必能带来多少销量,但可以证明厂商的技术实力,可以很吸睛,成为移动的广告,特别是新能源越野车,它们也许还能避免乘用车赔本赚吆喝的现象,为车企带来实实在在的现金流。这是车企积极布局新能源越野SUV市场的重要原因。
它能成为车企销量主心骨?
如今国内的新能源越野市场已打开了大门,迎来全新发展机遇。据统计新能源越野SUV销量占新能源车总销量的比重将从现在不到10%,增长至2025年的22.7%。可以预测新能源越野SUV的市场保有量将会越来越多,同时也将会有更多车企进入这块领域。但是对于新能源越野SUV市场的空间究竟有多大,笔者依旧存疑。
尽管越来越人向往户外生活,但是大部分人由于忙碌于工作,很少有户外生活的时间。越野配置对于这类人群来说就是一种浪费,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愿意选择一辆舒适配置更丰富的城市SUV。
市场需求量有限,新能源越野SUV成为市场的大热门也不会有太大的可能性,所以这个细分市场也不是适合所有车企入局,否则车企的产品战略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即使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产品和营销,也难以有长久的成效。
新能源越野SUV的赛道和使用场景完全不同于燃油车SUV,使用者未必会选择跋山涉水或长途奔袭性旅行,而是在市区、城市间和有高速的地段行驶。很有些像当初城市SUV进入市场的场景,越野旅行不一定是主要或唯一的使用场景。
购车推荐新能源越野吗?
越野车的性能和外出旅行色彩还是相对浓厚,能够自驾游出远门的消费者在目前的生活环境下毕竟还是少数。因此新能源越野SUV将对各个车企品牌起到点缀的作用,不会是消费者的首选。
如果你选择一款越野硬派SUV,笔者也是首推燃油车型,因为燃油车的硬件结构已经经历了足够长的时间验证,而且有足够广的真实使用反馈作为支撑,现有在售的越野车能够安全、可靠的应对越野挑战。
其次推荐混动越野SUV,没有里程焦虑。但是混动越野SUV最大的劣是重量和轴距。如果50kWh的电池包,目前的电池技术让电池包重量达到300kg左右,再加上发动机、变速箱等等零部件结构,大电池混动的车轻不了,进而影响通过性。因此对于混动越野SUV,笔者不建议购买大电池组的车型,小电池组会是最合适的组合。
电动越野SUV最不推荐,现阶段所有电动车的共同毛病就是续航里程不足。越野车所面临的用车环境比较复杂,可能基础设施的普及力度不是特别好,严重影响了用车安全性。
百姓评车
新能源越野SUV愈发受欢迎是不争的事实,未来还会有更多新车型到来。这对于消费者和我国汽车市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消费者的购车选择性更丰富,同时市场的车型阵容也得到进一步壮大。但是鉴于种种因素限制,新能源越野SUV成为市场主流的可能性并不高。车企层面,这类车型进入市场的作用更多是产品线布局的一个补充,难以起到销量主心骨的作用。车企想要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做好城市SUV和轿车两大板块才是关键。